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假記者、假媒體、假政績?新聞報導攏係假!政媒墮落納稅人買單?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今日Call-In主題:當新聞成為商品,記者變成業務,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來賓:

台灣記者協會會長 莊豐嘉

文大廣告系副教授 鈕則勳

台大新聞所副教授 王泰俐

公民記者 林靖堂

視訊連線: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政府公帑買新聞,民眾繳稅替自己洗腦?

當政府變成媒體背後資金最雄厚的老闆,當追求事實真相的記者變成跑單幫的業務員,當公平客觀的新聞成為標上價碼的商品,消費者,也就是廣大的媒體閱聽大眾,他們的權益又該怎麼辦?究竟置入性行銷,對政府的公信力有何傷害?對媒體的權威與正當性有何威脅?不知情的一般民眾,是不是要冒著乖乖繳稅好給自己洗腦的風險?



媒體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馬總統第一次盛大出訪,結果傳回國內的只有酷嫂跳舞吐嘈的新聞?如果政府不花錢買置入新聞,人民是不是就無從了解政府的政策?這件事真的有「假新聞、假政績」那麼嚴重的地步嗎?若是,到底有多嚴重,又會產生那些問題?



雖然民眾對媒體評價低落已久,但難道是因為新聞早已綜藝化、娛樂化多年,所以媒體是不是真的被收買了,民眾其實也不在意?反正見怪不怪,電視報紙只是個打發無聊時間的玩意,所以沒期待就不會受傷害?

線上記者對議題政策熟悉,政府當然會要求記者配合!記者領錢做事,有何不對?這種邏輯說得通嗎?業務配合報導,對記者的報導專業而言,是屈辱?還是無奈?

引用圖片來源: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馬總統選前不是明確承諾過,當選後絕不進行置入性行銷,還親筆簽名回覆,但為何馬政府上台後,置入性行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變本加厲?藍綠為何一個樣?



為何要花錢買新聞?

政府有錢,大可買時段、做節目、辦活動,發新聞稿,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去購買新聞、報紙版面?再說,如企業贊助電影般,在戲劇節目置入各種商業訊息是可被接受的,在新聞中置入,就是滔天罪過?這兩者有何本質上的不同?



三中爭議,跨媒體財團大肆抨擊主管機關干涉新聞自由。然而,如果政府用法律、法規規範媒體,是扼殺新聞自由,那用錢來操控媒體輿論走向,就不是妨礙新聞自由嗎?



先顧腹肚再顧佛祖,全台灣只有公視不作業配新聞!不作業配,媒體就等著倒!?這問題,如果政府有誠意,可以怎麼作?媒體應該站穩的立場是什麼?觀眾、讀者,又可以怎麼分辨假新聞、真宣傳,並且尋求自保之道?




本集節目文字紀錄:

[2009/6/1]公視有話好說本日議題:假記者、假媒體、假政績?新聞報導攏係假!政媒墮落納稅人買單?( http://bit.ly/qioKQ )仍繼續由志工 @aboutfish 為大家進行文字直播服務。


陳信聰: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有話好說,我是主持人陳信聰。今天是繳稅最後一天,相信很多人都對繳稅很頭痛,政府對納稅錢究竟怎麼用,大家一定很關心,如果政府拿去亂用,人民會更痛心。馬政府上台一年,各媒體對馬政府政績做了回顧和檢討,但有一名資深記者揭露,這些報導很多是政府花錢買的。介紹今天來賓。台灣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文大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台大新聞所副教授王泰俐,公民記者。林靖堂。等等節目中將會與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做視訊連線。

到底為什麼政府已有那麼多資源,可以買廣告,還偏偏選擇要買新聞?為什麼連新聞都可以用買的?新聞不就是要監督政府、報導真相嘛?如果新聞都可以拿來買賣,還能相信誰?

(公視報導)

政府拿人民納稅錢都拿去做什麼?除了蓋橋鋪路,其中還有一筆拿去做政策宣傳。

管中祥:過去預算書可發現每年政府投入幾千萬將近上億的金額,來做置入性行銷。


陳信聰:大家對政黨輪替的期待是什麼?我個人是認為,對前任政府的錯誤不要再犯,所以在上次總統大選前,都要求候選人承諾「不要做新聞的置入性行銷」,當初馬英九總統寫的非常清楚,在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承諾說,政府不能再進行含有政治目的的置入性行銷。如果就職總統後,會責成行政院落實這項政見。但這兩天的新聞發現,很多部會首長都承認有做置入性行銷,請問莊豐嘉為何他們會抗命?


莊豐嘉:當初要他們簽署,國民黨競選總部就已經非常推拖拉,拖到最後一刻才連署。這是態度問題,劉兆玄院長之前才講,都是媒體負面報導才讓政策難行,跟陳水扁時代是一樣的心態,假新聞就是假新聞,不會因為新聞式的廣告,就變成是新聞。這對媒體公信力傷害很大。馬總統選前的承諾非常清楚,但之後沒做到,是明知故犯呢?還是怎樣?


陳信聰:政府說媒體對政府不友善,但媒體對人民也不友善啊。看這次馬英九伉儷出訪,所有媒體幾乎都只看到酷酷嫂跳舞的報導,對於外交的討論,民眾想知道的事情媒體不讓他們知道。


鈕則勳:買新聞都是違反新聞倫理,但回過頭來看,五二零前後為何那麼多政績報導,其實可能是滿意度調查壓著閣員喘不過氣來,民眾多少比較相信報紙上的報導,政府心態上一定有考量,然而對整個媒體和政府造成不好影響,政府只想要強化總體政績在民眾的印象。

愛之適足以害之,民眾會懷疑媒體被政治綁架了,懷疑專業在哪裡。我覺得不足以鼓勵,整個競爭生態太激烈,生存不下去的媒體會說,我都生存不下去還談什麼新聞道德。馬英九夫婦打情罵俏的新聞為什麼一直播?因為這些新聞比較好看,觀眾都看得懂,從過去收視率又發現觀眾愛看,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陳信聰:我們覺得自己有教育意義,結果觀眾不愛看(嘆氣)。請教王老師,你自己在學校教,學生出來會不會有疑問?


王泰俐:台灣的民眾有沒有那麼在乎新聞置入性?根據NCC的民意調查,在新聞性節目有五成的民眾覺得ok,戲劇性節目更高達六成,似乎節目只要好看他們就不在乎。我們觀眾是否不太了解,當一個新聞可以用買的,民眾的利益會受到多大侵害?對企業或對政府有害的新聞他們就不敢報了。


管中祥:我們到中小學去演講,我的經驗跟ncc的統計比較不一樣,很多民眾根本無法分辨置入性和新聞,這統計到底反應多少觀眾的想法,我是質疑的。新聞是真實的,因為它是真的,如果是假產品,為什麼要買?新聞的本質受到非常扭曲,即使是真的可能也是誇大甚至掩蓋部分事實。

媒體應該要站在權力者的對立面,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一個常常拿政府錢的媒體,又如何監督政府?最近的例子是農再條例,很少在主流媒體看到反對意見,但這政策條例在民間確實引發很大的疑慮,甚至農民提出滅農法案的說法,然而這些反對意見在媒體都看不到,就對國家政策起很大負面的作用。


陳信聰:(圖版說明)蘋果日報整理的疑似置入性行銷報導。節能減碳、稅賦制度等等,我也想從媒體知道政府做了什麼,為什麼不行?


莊豐嘉:日本有規定,看起來像新聞卻是廣告的東西不能登,廣告不能做成像新聞一樣,有很清楚的自律。但我們政府抓住媒體不景氣,用預算買新聞,讓民眾覺得政府可能真的做很好。


林靖堂:一個政策一定有正、反兩面,無論正反兩面都跟人民生活相關,不管是好的影響或壞的影響,都應該要講清楚。例如這次農再條例的問題,如果一味講它的好,可能就隱藏它壞的問題,對農地變更的影響很大,身為農民或身為都市吃米的人,我們都需要知道農再條例對農業有什麼衝擊。


陳信聰:國民黨說那是民進黨時代的標案,執行完畢就不做了。王老師怎麼看?


王泰俐:目前正在修衛星廣播電視法,可望全面禁止「置入性行銷」,但最新的草案已經把這五個字拿掉了,其中值得玩味。到時草案送到立法院,能不能擋住各方利益壓力?現在是媒體寒冬,還有各種企業主的壓力,能不能三讀通過?


陳信聰:研考會有個案子,到馬政府時代仍然繼續決標,669萬給三立電視台拿去,需要的內容包括八條要播出的相關新聞,每則最少要有九十秒。新聞局98年有新的置入性行銷招標案,是馬政府上任七個月的事情,這個推給前朝就說不過去了,得標價格是一千兩百多萬,最後八大得標。廣告後再來談。

當新聞媒體變成可以買賣的商品,當應該是被媒體監督的政府變成媒體最大廣告業主,到底問題出在哪?歡迎觀眾叩應。


(台北陳先生)每個政黨都有傳統風格,早期為何在中國兵敗如山倒?就是他們有很要不得的歌功頌德文化。

(台北陳先生)公視是很優質的電視台,你是13台,50-55台曝光率比較大,台視、民視這些應該要有公平的競爭,你們公視收視率比較低,因為觀眾收視有一定的習慣。

(台北徐先生)我看兩黨都有這樣置入性行銷的習慣,媒體有維持運轉的需要,每個公民要提昇自己的程度,去辨別新聞的可信度,期待政府和媒體業者自律,ncc就算通過法案也能鑽漏洞。我有個問題,今天歐美和日本對置入性行銷採取什麼態度?

(桃園陳先生)置入性行銷問題在媒體一直很嚴重,尤其是財經記者和影劇記者。就像醫生,應該是由基金會去盯那些媒體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活動。


莊豐嘉:在最民主的國家是不需要做這種規範的,因為媒體人不會允許政府這麼做,美國曾發生對伊拉克戰爭的政策宣導,就被參議員強力批評。台灣是很奇怪,又非常微妙。


陳信聰:(圖版說明)各界看置入性行銷,新聞局長蘇俊賓說,政院對各部門這些作法十分關切,已勸說閣員不要搞這麼難看。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景為說,近來政府廣告置入性行銷史無前例的多。

如果全台灣只剩下公視不做業配,然後以此標準要求全台灣媒體,這標準會不會太緣木求魚?


管中祥:最近NCC對中時、中天和中視的處理,媒體說政府侵犯新聞自由,但他們對這種柔性的新聞自由侵犯卻是全然接受的。到底為什麼政府要做置入性行銷?因為每個政府都想控制媒體。例如澎湖的地方媒體,縣政府要求至少每天要刊登五則以上政令宣導新聞,政府便宜行事,反過頭來就暴露政府怠惰,應該是要檢討整個媒體環境的政策。


陳信聰:台語有句「先顧肚子再顧佛祖」,說活下去最重要,如果談大家都做不到的道德標準,有必要嘛?


鈕則勳:應該要教育民眾什麼是置入性行銷的新聞?我們也要教育政府,你用花錢拼湊出來的業績更讓人質疑。政府做好政策辦好活動,讓媒體主動願意來報導,而不是用錢去解決任何問題。


陳信聰:(圖版說明)不買新聞,政府還能怎麼做?例如部會網頁清楚說明政策內容,以節目戲劇處理,邀公眾人物代言,增加曝光度,或用部落格宣傳等。還有一點我很氣,首長應該要把握任何政策說明機會,例如來上有話好說有完整時間讓你談,可是他們都不來。

(圖版說明)新聞和廣告如何辨識?論調一致,缺乏批評反省對話,或掛了特別企劃、座談會、論壇等。敏感議題首長專訪、政績說明一直講多好多好。


鈕則勳:有特定議題,突然在廣告和新聞之間大量出現,閱聽人也可以判別。


王泰俐:我覺得台灣觀眾好可憐,還要自己判定置入性行銷新聞,看個媒體新聞這麼累。在衛廣法修訂之前,根據我自己用國科會的經費研究,如果明白標示出「廣告主是誰」,例如就標出是農委會買的政策宣導,閱聽人認為的可信度反而比隱藏來得高,不要用騙的。


(公視報導)羅世宏:政府不該花大筆人民的納稅錢來買新聞為自己宣傳。

蘇貞昌:政府應該要讓人民知道做了什麼。


陳信聰:不管民進黨或國民黨,兩黨作法一模一樣,新聞可以用買的,觀眾到底可以相信誰?我們可以相信公民記者不要相信主流媒體嘛?


林靖堂:政府對置入性行銷多少標案、花多少錢,對媒體做了那些要求,應該清楚公布出來,媒體也有公布政府做了那些置入性行銷的責任。過去也有正反並陳的案子,可信度反而比較高。


管中祥:如果要標示,應該在刊登的新聞廣告標示,而非在網頁標示。透過衛廣法或許是個規範的行徑,也歡迎觀眾朋友支持這個修法的工作。


莊豐嘉:我認識大部分的記者都不願意做這種事情,他們跟採訪對象的關係很清楚,因為我要保留批判你的空間,如果寫了業配,以後你還怎麼評論他呢?如果媒體拿了政府的錢,告訴記者你不能修理這個部會,那記者是最痛苦的。


鈕則勳:媒體應該要回到自己做好新聞和節目的立場,你節目如果品質好,廣告捧場就能撐起你製作的成本...

(聲音淡出,節目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收看。)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真真真真是可怕又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