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21):CECA是經濟萬靈丹?台灣如何走出經濟困境?



後續各段節目內容:23456


來賓:

經濟部國貿局局長 黃志鵬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資深財經記者 阮慕驊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邱俊榮





目前朝野爭議不斷的CECA是什麼?這份預期能夠使台灣與中國經貿互動更加緊密的協議架構,是否是搶救台灣經濟的萬靈丹?



目前,政府規劃中的CECA,是以架構協定為基礎。從純經濟面來看,CECA對於台灣的經濟問題,可以預期能夠帶來哪些效益?而簽訂CECA的結果,以及其效益,真像政府極力宣導的這麼正面嗎?而與中國的CECA對台灣而言,真有這麼重要嗎?



即使最後需要簽訂CECA,有哪些具體內容必須陳列其中?而CECA的簽訂,會不會最後只是一種概念或形式?除了擬議簽訂CECA外,政府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有利於台灣產業進行全球布局?



展望目前的國際經貿情勢,如果我們再不加以正視,或是繼續原地踏步,未來將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而想要有所作為和突破,只有CECA一條路可以走嗎?



國際經貿情勢已經呈現長期衰退的趨勢,台灣在這段時期應該如何改善投資環境、提升競爭力,以吸引投資並刺激經濟成長?




台灣屬於海島經濟,對於進出口貿易依賴甚深,尤其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更具有地緣關係。之前,不管美商、歐商,或是外資券商等,對台灣競爭力的衰退與經濟成長率都提出憂慮,並認為台灣不應自絕於中國經濟起飛之外,應儘速重建兩岸關係;從兩岸經貿與國際策略來看,台灣要如何走出去?避免被孤立及邊緣化?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陳先生好
我是有話好說的忠實觀眾
對於節目中理性討論非常讚賞
來賓更是一時之選
我對慕樺先生更是欣賞
因為他非常中立
對於討論事項都能就事論事
沒有色彩說出重點令人激賞

匿名 提到...

謝謝你的支持,我會代為轉告慕驊。

日後也請您不吝指正。

信聰敬上

匿名 提到...

在電視媒体一窩風天天追打討論阿扁那無聊之至的貪污案,幸好有公視還能花時間出來談更急迫的失業問題與CECA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簽署問題。
阮慕驊先生在今天CECA的討論議題上提出了一個很實際且一針見血的問題:如果CECA會衝擊毛巾業,那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想想,台灣真的沒有毛巾業不行嗎?
而我覺得,如果台灣生產的是100元價值的毛巾,大陸傾銷的是10元的毛巾,那我不禁要懷疑,究竟台灣業者是拿10元價值的毛巾賣我們100元呢?還是台灣業者生產的是貨真價實高品質的100元毛巾呢?如果是前者,那對台灣的消費者不是更不公平嗎?如果是後者,那根本就是「行銷」的問題,100元與10元的毛巾目標消費層就不一樣嘛,拿CECA當產業衝擊的藉口,根本是固步自封的思維。
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裕隆汽車給我們的教訓吧,那時裕隆在國家關稅保護庇護幾十年下來,搞得台灣人都得花貴得離譜的價格去買進口車,結果裕隆自己卻一點長進都沒有。看看裕隆發展成績最亮眼的幾年,反而是降低關稅、開放競爭後才有今天的成績的。所以「保護」對產業絕對沒有幫助,只是在「等待」死亡罷了。
其實與大陸簽CECA要問政府的是,我們政府準備好了嗎?準備什麼呢?一個就是轉移,另一個就是昇級,對於在台灣已不具效益與利潤的產業,政府就應該規劃好轉業的輔導計劃,如果該產業的產品還有競爭實力,就應該協助該產業進行產業昇級與市場區隔的行銷。
就再拿台灣毛巾業來說,如果我們生產的是貨真價實高品質的100元毛巾,那政府就該協助業者除了能在台灣本地賣出100元,也能在大陸也找到願意花100元買毛巾的消費層次的客戶,甚至輔導業者發展一千元的高價毛巾市場,那就是要靠「行銷」。
前幾集一位台大的「經濟系」林教授在節目裡堅決反對與大陸洽談CECA,理由很奇怪,他說:一則怕台灣會就這樣失掉主權,另一則是擔心台灣經濟會向中國傾斜。我覺得很納悶,主權問題有那麼好怕嗎?中國現階段充其量也只能在主權問題上吃我們一些「嘴巴上的豆腐」,如果老共太蠻橫不合理就拍拍屁股不簽走人嘛!我們還有立法院與力量龐大的民間輿論在把關呢,有什麼好怕的呢?我覺得不談、不簽才是怯懦的表現。
另一個理由更怪了,怕經濟、產業「向中國傾斜」。那麼,我想請教林教授,那不我們要向哪裡傾斜呢?印度嗎?非洲嗎?大家都知道,中國已經由「世界工廠」逐步轉變成「世界市場」了,全球各國的經濟與產業都在「向中國傾斜」「進行中」,我們該花腦筋去強化產業的行銷能力以提昇自己的戰力吧!而不是擔心害怕躲避不碰,那我們台灣經過「消失的八年」後恐怕更加不樂觀吧!

匿名 提到...

感謝公視討論這個與我們關係重大的議題.

我非常不同意樓上的留言.他問我們不向中國傾斜要向哪裡傾斜呢?我們如不向印度,非洲傾銷,當然也不應向中國傾銷.尤其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對台灣具強烈敵意的國家,他還有上千枚飛彈對著台灣!台灣應不向任何單一市場傾斜啊!而中國是否已由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前亞洲金融時報記者Alexandra Harney才出了一本書"China Price"(低價中國),她認為當中國人不確定自己的健康保險,教育機會,退休金有保障,就不會消費.

世界市場在美國,不是中國!否則為何金融海嘯發生在美國,美國人一緊縮消費,中國會有那麼多工廠停擺?如果中國是世界市場,我們在中國的台商們不都在那裡左手自製右手自銷樂翻了,怎麼還會重創呢?

況且馬英九的政見是和美國簽FTA或CECA,不是和中國(請詳馬蕭競選網站),馬政府上台對中國的每一項依賴政策,從陸客,陸資到三通,哪一項奏效過?現在不明不白的CEPA改成CECA,又要改成中文不講英文,換湯不換藥的政策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政府噴那麼多口水言不及義(高孔廉還因此駡蔡英文混蛋),為什麼不出來好好地逐項說清楚?

人民是主人,政府不過是僕人,這個僕人憑什麼可以如此大主大意?!主人們又憑什麼不能過問?!

剛在自由時報看到這個讀者投書

七大問題問總統
◎ 張國城/會計師


平心而論,在未看見馬政府欲與中方簽訂的CECA其詳細內容之前,談反對似乎還嫌太早。但是若要以「東協加三」之後各國貿易關係的改變,作為台灣必須和中方(其實不管是哪一國都適用)簽訂CECA的理由,政府應當和人民說明:

一、究竟哪些產地在東協國家或東協加三的商品,在二○一○年之後在東協或「東協加三」國家間流通可以享受零關稅?因為此一邏輯如果成立,意謂著不僅是東協,而且是「加三」的中日韓三國之間都形成自由貿易區。可是筆者完全無法從日韓媒體上發現日韓或韓中即將形成自由貿易區的說法。筆者只讀到韓國政府發布去年對日貿易逆差又創高點達到三二二億美元,在此情況下,韓方似乎無意立刻和日本推動自由貿易區,否則如汽車等產業韓國所受的衝擊將非同小可。因此所謂的「東協加三」真的就能形成成員間的自由貿易區嗎?

二、東協已經承諾給予哪些中國產品零關稅?又有哪些東協國家生產的商品可以在中國享有零關稅的待遇?因為在東協的網站並沒有相關的報導或是條目。如果有,和台灣產品的競爭關係和競爭狀況又是如何?

三、即使台灣和中方簽訂CECA,是否所有台灣商品進入中國都能享受零關稅待遇?或是和東協所謂的「零關稅」產品享受相同的待遇?

四、如果東協商品進入中國能夠享受零關稅的待遇(例如石化產品),台灣是否直接和中方討論減少台灣產品進入中國的關稅?也就是說,和中國協商給予台灣商品公平的貿易待遇,是否比簽訂一份包裹性的CECA要來得更為方便、同時也更為快速?並且避免其他無關產業遭受可能隨之而來的衝擊。

五、根據中方媒體的報導,所謂的CECA是「…未來兩岸除了可以確定在一定時程(五或十年)內,逐步取消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那麼是否意味著馬總統信誓旦旦的中國農產品也將直接進入台灣?

六、台灣若想直接加入「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區(如果有的話),是否直接加入東協成為會員更為直接?否則台灣有何依據享受東協和其夥伴的優惠措施?

七、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台灣沒有和中國簽訂CECA,那麼某些產品(如石化產品)進入中國就得課徵關稅,所以無法和東協國家享受零關稅的石化產品競爭。此說如果為真,任何「東協加三」以外的經濟體(例如美國或德國)的商品進入中國也一樣面臨待遇不如東協國家的問題。這可是明顯的貿易歧視,現有的世貿組織遊戲規則允許嗎?中國真的就能如此做而不用擔心和其他國家掀起貿易戰爭,甚至遭到貿易報復嗎?

這是個重要的議題,政府閉緊了嘴只想硬幹,如果連華盛頓郵報的評論,都認為CEPA是統一的前奏,如此關乎台灣的大事,並且已造成內部重大爭議的議題,請公視多作些集來討論,多方呈現各種意見,也許才有利於我們作更清晰的分析.台灣沒有公民社會,希望在這裡能看到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