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潑漆.勒頸.斬首 蔣公銅像災難日?
永難撫平的二二八?柯P哽咽痛哭!轉型正義太困難?

來賓: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陳儀深
傳記作家 王丰
新北市板橋高中 歷史老師 黃惠貞
臺左維新 總召 林于倫
社會民主黨籌備處秘書長 嚴婉玲





蔣介石銅像災難日?破壞銅像的意義?
銅像全面退出校園?該不該?意義?


轉型正義太困難?做了什麼?沒做什麼?
蔣介石的歷史責任?


近年二二八史料研究的進展?(蔣介石日記?)
歷史課中的二二八?老師與學生如何理解?
國共內戰?官逼民反?大屠殺?二二八的理解與詮釋?
鄉愿?隱忍?和解?面對歷史悲劇的態度問題?


1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其實在科文哲提出228走出仇恨之前,以及這次的選舉口號,不管我是不是被他騙了,老實說實在讓我眼睛一亮。
以前應該不曾聽過有其他政治人物會這樣說,反正就是國民黨要負責啦,所以過去我只感到所有的人其實都在消費228,沒有人願意真的往前看。雖說228紀念不想製造仇恨、炒作族群,但以結果論?是怎麼樣,應該就不用多說了。

走出仇恨需要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共同來呼籲,國民兩黨皆然,如果台灣依舊限於這樣的氛圍,明天還是大概這樣的情況,政治人物應該負較大的責任。

匿名 提到...

有話好說節目組您好:貴節目一直以來關心公益議題是一個客觀公正優良的節目,但是今日節目中有四位來賓立場和一位來賓明顯不同,且其中幾位來賓言論頗為一致且偏激,實在令人不舒服。立場不同的4:1這種辯論方式很難讓觀眾公正客觀的了解貴節目討論的議題,希望以後找來賓能夠平衡一些,才能夠不流於一言堂!

匿名 提到...

國民黨做太少,講再多都沒用!

匿名 提到...

很棒的一集!228年年討論,樂見證據和論述日漸深刻清晰。希望能透過節目普及這樣的討論,不再悲情訴求、挑動對立、和稀泥、假和諧、集體失憶。

匿名 提到...

偷用一下科文哲的話,我說我是深綠,是證明你的槍傷,你說我的深綠是為了個人利益。
紀念228 到底是為哪樁? 大家用力討論是為哪樁? 如果大家能夠捫心自問,其實怎麼做我都沒意見。
同意樓上的,今天至少已經有人喊出放下仇恨的口號,以前誰敢講,有可能馬上被砲假的..賴清德也有提到 走出仇恨 有人提就是好事啦。不過就這兩個,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228/565791/
銅像拆不拆應該不是重點,留著做一種歷史見證,就看你用什麼角度看,讓後人更警惕這樣的一段歷史,這樣的話,日劇時代的總統府應該第一個先拆掉吧。

匿名 提到...

我查了 放下仇恨,其實慢慢有一些人呼籲放下仇恨,如黃志揚...。

柯受訪強調,追究「真相」與「真兇」的意義不同,要學著放下仇恨,否則將陷入「循環報復」。(來源http://www.new0.net/%E6%9F%AF%E6%96%87%E5%93%B2%E5%86%B7%E9%9D%9C%EF%BC%9A%E6%94%BE%E4%B8%8B%E4%BB%87%E6%81%A8%E3%80%80%E6%9F%AF%E6%89%BF%E7%99%BC%E6%82%B2%E6%85%9F%EF%BC%9A%E8%8B%A6%E5%A2%83%E8%AA%B0%E7%9F%A5%E9%81%93%EF%BC%9F-133162.html

放下仇恨,可以繼續追究真相,兩者應該不相衝突。主持人最後面有問一個問題很好(
給主持人拍拍手),是不是真相還不夠多,所以正義無法被轉型?(大概是這樣吧,請看節目)很多人都將這兩者混淆。

當然有人說國民黨做不夠多,仇恨無法放下?是否的做到某種程度,仇恨真的能夠放下了...

我又查到,有人說沒有人可以要求被害者放下仇恨,的確是,放下仇恨也沒有那麼容易,但身為旁觀者的我們起碼不要製造新的仇恨,不去激化新的對立。
(不過看起來是不是好像有些人在做這樣的事情,儘管他們以為他們說為了一種真相、一種正義???這當中的分際誰能夠看的清?

2015以前的228,好像查無放下仇恨四字,從來很少人提過放下仇恨。

匿名 提到...

回應某樓,最偏激的言論應該是跳針到應該清算日本的那位吧,沒作足功課,替一位獨裁殺人狂設想百般委屈的理由,對於受害家屬呢?對於這個仍然不以黨的高度道歉賠償的國民黨呢?...其他來賓別說偏激了,他們沒說要推翻中華民國殖民體制。然而言之有理,前後一致,要的只是比照民主國家處理轉型正義的方式,到底哪裡偏激?

匿名 提到...

王丰的意思是,相較於中國的重要性甚至國民黨政權的完整與延續,遠遠重要於台灣「區區」小島「不值一提」的幾條人命嗎?還真是能分輕重唷。
日治時期政府與國民黨政府對原住民的侵害、蔑視與剝削,不知道熟知「蔣先生」歷史的王丰有沒有一起清算,一起比較孰輕孰重?

匿名 提到...

那個王丰只差沒講出來,
當時候如果是你 殺不殺

匿名 提到...

蔣介石銅像不退出校園? (校園政治化? )
國民黨 說要和平理性? 說 要和解? (都是騙人的?? )
(不撤銅像, 都是屁! )

玄影 提到...

放下仇恨?請問有任何人因為二二八被究責、定罪嗎?
不但沒有,而且現在殺人魔還被當銅像紀念

今天換個立場,如果台灣各地有無數東條英機、後藤新平的銅像,請問要如何放下仇恨?

匿名 提到...

柯是說學著放下仇恨,大家不試著學著,怎麽知道如何放下,因為大家根本就不想放下? 受難者跟非受難者有不同的過去 但希望我們有共同的未來,某人說的。總統府還在,我們對日本殖民的仇恨根本就不能忘,如果銅像要消滅 恐怕我們要消滅的東西太多了。學校的禮堂叫叫中正堂 中正路的 是不是全部要改,來 我們去中正路逛百貨公司 但仇恨如何放下,這邏輯通嗎?

匿名 提到...

接受不拆不改,但可以不講是非嗎?如果我是加害者、卻還能吃香喝辣、沽名釣譽,當然希望社會別追究!

sasha 提到...

看了這一集感觸很深,的確誠如來賓當中的歷史老師所說,對二二八事件的理解和認識,30歲以下的族群和四十歲以上的族群有著極大的落差。
這除了是因為教育的過程造成,更大的原因是由於這個島上的種種歷史因素所造成(推薦大家去看周婉窈教授的「台灣歷史圖說」新版,最後一章就是在討論這個議題)
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島上人們的政治立場,甚至對史觀的詮釋會有如此極大落差的根本原因.....

這次來賓當中的王丰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身處的時代極當時所受的教育和史觀,導致對於某些人物的解讀和其他人明顯不同。但,我可以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立場。

就我的角度,蔣介石當然應該負起他的責任,但用「殺人狂」來標籤他,也太過偏激,畢竟就他當時的思維及理解,是在清除共黨勢力及叛亂份子,而非想「大開殺戒、殺光台灣菁英份子」。而他會這麼去理解,也有其當下的背景:國共內戰、腹背受敵,而遠在海峽對岸方自日本收復不久的台灣,確實民情狀況殊異,難以掌握虛實,因而單純根據信任的官員所提供的情報予以回應;來台部隊在指令下放及執行上都出現錯誤
,種種因素釀成歷史悲劇.......。這是我讀了許多資料後所理解的二二八事件。

我自己也是社會科老師,對台灣歷史也有著使命感。我也贊同來賓這位老師所說,應該讓二二八事件的真實情況成為台灣社會的普遍認知。蔣的歷史功過隨著社會開放早已有了不同過去的判斷,但提出「蔣介石是殺人兇手」的主張,能夠讓台灣社會建立共識嗎?


呼籲所有年輕學子,在認識台灣的歷史時,更別忘了去理解這個島上不同族群的史觀,用一種更宏觀、更有同理心的角度試著去理解彼此,而不是用對立、激化的語言,讓彼此之間的距離更遠。
如此,才是建立所有台灣人共識的捷徑!

匿名 提到...

這個節目很有意義,不過對於一般人可能很難去了解。感覺有點越講越模糊的感覺?? 我覺得重點在於最後五分鐘的論戰。

1. 轉型正義的定義是偏重國家暴力的行為,詳見維基百科。但那只是我們歷史給他劃分的結果,所以我並不同意歷史黃老師說本省人殺外省人,這些屬於民刑事事件,他們也是當時時空的受難者,就是民刑事,政府也有責任對其補償。

因為對於一個老百姓本身來說,它受害了,他會去區分我是日本外來政權被殺,還是我是被國家暴力所殺害嗎?還是無辜被流彈波及?就受害死亡這件事就是一件不公義之事情,不會因為加害者是國內或國外而有所差異。
所以我不會覺得王豐後面的觀點很荒繆。只是就求償或補償或平反,當然是就自己的國家政府比較容易。今天只是因為轉型正義這個名詞被特別的畫出出來。同前所述,
一個人失去了生命,不會去分我是因為外國侵略還是國家暴力,基本上那都是人民的無奈。

事實上,上個世紀的國與國之間的殖民、戰爭,多少人成為亡魂或受害者,這些都無人平反,國與國之間的轉型正義才是佔整個史料的絕大多數。我也認為歷史工作者應該做一個更宏觀的詮釋。

2.
今天蔣中正的責任的確需要被追究,但是參砸太多政治的成份,有的人平反是真了為了正義,但有的人是為了什麼?這才是令人難以去抓摸的。就算是外省人,政府也有責任去幫這些人平反。

韓國光州事件所謂的兇手應該都還在,可以進行審判、釐清真相。但 228 所謂的加害者哪一個還活著?要怎麼100%去確認真正的兇手?? 假設今天做了什麼推演的過程或史料的研究證明了某某某人就是兇手,應該還是有人不相信。

匿名 提到...

你把蔣公銅像全部都弄不見,以後誰還記得他的惡行阿??
現在小、中、大學生沒那麼笨啦,課本也都不寫蔣公了,銅像也沒有人緬懷了,所謂國民黨的或是蔣中正的惡行隨便查都有,還怕人民查不到嗎?今天228已經失焦了,我想忘記228那段過去,有人說勿忘228阿,勿忘兇手阿,如果我的一生必須在仇恨中度過,請問我該怎麼辦?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某種程度被綁架了,各位可以思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