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艋舺再掀熱潮 台灣脫胎換骨
國片屢創佳績 電影vs文化 內容vs行銷 艋舺成功之道?




來賓:

導演 李志薔

媒體人 李光爵

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 鈕則勳

台北市文化局第三科科長 楊秀玉

CALL-IN 電影艋舺為何成功?本土影劇如何開創一片天?


國片《艋舺》上映2周票房突破2億,新聞局電影處長陳志寬表示導演至少可獲得4千萬獎勵下一部製片。艋舺為何成功?



這部描寫80年代的黑幫故事,在台北萬華拍攝,為了配合拍片,重建80年代的萬華街景,劇組人員千辛萬苦復原剝皮寮老街,也重建當年的寶斗里茶室風貌。而這其中,台北市政府也出錢出力,企圖依循《痞子英雄》成功行銷高雄的經驗,讓電影行銷城市的美好。



電影城市行銷,台北市開竅了?艋舺封街22小時、一頁台北全力配合。地方政府看到了什麼?態度與角色又有什麼樣的轉變?



大城小事,生活中細數不盡的故事,搬上銀幕,觀眾心有戚戚,或笑或淚,卻也有不同的聲音,問:這是我們熟知的艋舺嗎?艋舺上映前,卻有新聞報導電影與實際情形不同。電影創作與文化在地認同之間,有何關聯?

相較起海角七號,艋舺對萬華卻是負面影響?用電影打進華文市場的企圖心,會不會與實現在地認同,兩者衝突,該如何兼顧?

繼南韓影視強烈崛起,各界也開始反思國片的拍攝和行銷。

參考南韓政府做法:舉辦韓流世博會,邀請當紅南韓影星擔任海外形象大使,強力推銷南韓影視產品到海外。南韓文化產業在07年出口額飆漲到16億美元,進入全球前五大文化產業。這樣的好成績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支持,提供台灣借鏡。



從海角七號到艋舺,國片票房創佳績,也逐步帶動周邊經濟與觀光效應。從海角七號到艋舺,台灣影視產業產生了什麼變化?艋舺行銷包裝的方式與策略?

鋪天蓋地的行銷手法?結合城市行銷,如何讓台灣的影音與文創實力被國際接受,展現風華耀眼,除了好的構想,執行面還需要各方參予。

台灣現階段影視產業的問題?政府補助不足?人才不足(導演、演員、劇本…)?市場太小?
現階段電影輔導金制度有何問題?黑箱?劫貧濟富?


1 則留言:

Sunny 提到...

台灣影視產業是否需效法韓國
讓政府一定必須挪出部分力氣支持
是為了促進觀光
是為了機關口袋
豈不是又一樁官商問題
韓國大量輸出電影音樂戲劇
也許效果看似良好
但不也只是茶餘飯後之可省略的部份

對於現代人來說
娛樂確實成為了生活的一大部分
它短暫
它虛幻
也美麗
如果這些快速效果是政府所願意追隨的
那也許效法韓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最重要的是
政府怎麼拿捏應該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一個國家該關心的重視的不該只是這樣
這一個部份做的成功了
國家其實依然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它應該僅是一個部份而不是一個重要的重點

我想一個國家的文化
並非是他拍出多少電影
有多少音樂
或者這些電影音樂等正被活著的人所聽過
但確實
台灣目前也只有可能做的到像南韓一樣的程度
就像之前所提及的
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
或許是視你所想得到成果而定
如果目標是如此
那麼也許台灣在這方面有成功的機會

然而
南韓的這些東西
能夠維持多久
一百年
五十年
還是二十年
但也許
也必須先透過這些有了錢
才能夠處理其他問題

這些問題沒有答案
更沒有結果
只要人類還存在
或者說地球還能存活
這些問題就能夠一再被思考和討論
也只有透過不斷的修正
和程度的適當拿捏
才能讓這些問題和解決之道一起並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