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在地開講專題(2):農村再生條例,兩千億再造希望?台灣農村又一春?



來賓:

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系講座教授 劉健哲

農民 尤志誠

政大地政系主任 徐世榮



農村再生條例:再生抑或再利用?


台灣農村漸趨凋零,政府端出農村再生條例,本來預計支用預算1500億,但是上週立委初審後再度加碼,變成分十年編列的2000億預算。目前,已在40多個地區進行試辦,未來更預計在四千個農漁村裡實施,希望達到照顧60萬農戶的目的。解碼農再條例,究竟誰能掌握2000億農業再生基金的分配主導權?

農再條例解碼:台灣空間規劃呈現兩條鞭結構嗎?農再條例通過,農委會未來將主管全國高達88%的非都市計畫土地,其餘12%才是營建署負責的都市計畫土地;農委會有人力、能力與專業,來處理這麼龐大的土地計畫嗎?農再條例是否會造成台灣空間與國土規劃管理的衝突?

農再條例中,明確定義目前農村在地組織團體應加以整合,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採由下而上模式,立意甚佳,但如何實踐?是否變成最後只能由有力/利人士主導,無錢無勢之其他社團只能望眼欲穿?價值觀完全不同的在地組織,又如何能形成單一結論,農村再生政策,是否只可能加深在地力量的裂解或鴻溝?

非都市計畫土地並不完全等於農村,還有其他非農產業錯落分布其中,但是農再條例中的產業活化一項,法定補助僅限於農業相關產業,其他產業未獲補助,如何相應配合重整規劃?

雖然農再條例號稱引入由下而上的社區再造精神,但到了最後,誰可以提出農村再生計畫?誰可以提出整合型農地整備?是廣大的農民嗎?還是農漁會、地方政府?



社區性產業

近年來,台灣農業生產占GDP比率逐年下降,至2007年僅佔全年產出的1.45%,糧食自給率則只佔30.6%,相較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40%、韓國42%,都低得多,遑論歐美國家。小農型態的台灣農業,有86.6%的台灣農民擔任兼業農,專職農民僅剩不到1成5,兼業收入也佔總收入80%。這些數字背後突顯了台灣農村存在哪些難解的習題?是不是鼓勵休耕化、休閒化,與農地自由買賣的土地預期心理作用所造成的?



農再條例中明定,被認定有礙景觀之農村地主或屋主須限期改善,否則主管機關可逕行改善且費用得由所有人負擔,這是否侵害了個人,乃至於農民處分私有財產的自由?有這麼嚴重嗎?







抗議滅農、滅農村,有何理由?

農再條例規範農村規劃、土地活化利用、公共基礎建設、及最引發爭議的整合型農業整備等事項,農委會有這專業能力面對?短時間內能處理這麼重要影響極大的空間重構計畫嗎?面對有待解決的各種農業問題,政府過去做了些什麼?



被圈訂為「農村再生或整備區域」,要反對可能不容易?如果被「強迫再生」,農地變成建地或其他用途,要捐地還要繳錢給政府,是真的嗎?

農村再生條例一面專指以農夫、農耕為主體的農村聚落,另一方面卻又導入整合型農地整備公有土地等搭配,到底是要營造什麼樣的台灣農村風景?農村面貌只是要重建農村的記憶,還是要從生活中活化農業,賦予新生,並尊重在地智慧的農村面貌?



土地經過重劃,也許土地變成建地了,但是建地只有出售才有價值,是不是等於要逼大家賣地求財?不想賣地的人,該如何保障自己想單純過日子的權利?最後,台灣農村問題的關鍵核心到底是什麼?



今日節目內容逐字紀錄:
[2008/12/26] 公視有話好說本日議題:農村再生條例:兩千億再造希望?台灣農村又一春?將再度由志工關魚 @aboutfish 為大家進行文字直播服務。

今日邀請來賓: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系講座教授 劉健哲、農民 尤志誠、政大地政系主任 徐世榮,原主持人陳信聰今日請假,代班主持人為台語新聞主播許雅文。

主持人許雅文:在上週12月18號立法院初審通過農村再生條例,還沒到三讀階段,外界已經有很多不同聲音,認為這個法案立意雖好,但細節有待商榷,所以今天要好好聊聊,現場連線會連到台南後壁鄉後蔀村訪問實際的農民。首先介紹恆春農民尤志誠,接著是劉健哲教授,然後是徐世榮教授。

許雅文:這個法案跟農民非常有關係,先來看報導。

播放公視新聞:將有專門預算進行景觀美化,若立法通過大幅改變農村的景觀。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這是個夢的計畫和進步的立法,農村土地活化是以既有社區為核心,有的農村想藉此改變樣貌,也有農村堅持保持原貌,例如新竹就組成自救會。

許雅文:我們先來看圖表,農村再生條例簡介,農委會主管,基金兩千億,分十年編列,目的是照顧四千農漁村六十萬農戶,精神是由下而上參與,農村在生活化、產業生態生活規劃建設、農村文化保存維護等。所謂由下而上參與,是從在地組織整合出單一社區代表,提出建設活化在生技化,由縣市審定中央補助。

許雅文:法案出來後有種種聲音,目前這個法案兩千億大餅,請問徐教授,你說滅農是怎麼回事?

徐世榮:我沒有用滅農兩字那麼強烈,我用的是四去一沒有。這個法案立意很好,但執行面怎麼執行,法案並沒有很明確,如果執行有明確缺失,很擔心農村會遭受更大打擊,農村已經很凋弊了。

許雅文:我們當然希望農村是有生命力的。想請教尤志誠先生,您怎麼看?

尤志誠:農民有分成很多種,多元化,要怎麼落實,我們一直沒看到,萬一財團進來我們怎麼辦?從三七五減租一直以來的土地改革政策都很差,少年要種田沒有地,一邊做建設一邊放水,這樣農業怎麼復興?

劉健哲:農村再生條例,我的看法是解決我們農業和農民農村的問題,問題根源在農村,問題就是說農民生活無法改善,子弟長大後,農村為了改善環境,這是我們要去改善的,引發很多農地問題,這些是否真的是農民?寶貴農地資源外圍很多建築都不是農民蓋的。

許雅文:這麼大的方案全部主管機關就是農委會,但條例很大一部分是土地的,農委會真的有辦法做到這麼大的事情嗎?民間提出的案子准不准,是不是農委會過度擴權?

劉健哲:農業單位權責是關心農村。你農村問題沒解決,農地問題就產生了,生態環境、老舊社區等等,剛剛講的社區農村沒落,這些總要有些作為,要有人想辦法去解決,過去沒有法案。農委會是否擴權,在執行的過程裡面並不只是農業人員,必須整合很多其他人才。

許雅文:我們來看農再條例爭議。第三條爭議點在台灣空間規劃兩條鞭,非農漁村聚落怎麼兼顧?

徐世榮:內政部對於土地重劃非常有經驗,區域計畫以下的管制規則大部分都是在內政部來主管的,未來如果是農委會擔任,兩部會的橫向合作變得非常重要。

許雅文:這部分還要行政機關去協調。地方農村有很多組織,農會、協會、社區等等,依照法案都只能喬一個出來。

尤志誠:依照現況,合作社、樁腳、村里長,大家都不同線,要喬一個出來要怎麼喬我也不知道,縣政府同意你這麼做嗎?樁腳比較大但若跟縣政府不同黨,這些東西執行起來都有困難度。

許雅文:這是讓派系衝突、社團競爭,誰有力的才能出線嗎?

劉健哲:農村再生條例當然是強調由下而上,提出他們的願景,執行時可能不是那麼理想甚至會有問題。農再條例的精神我想再強調,、土地若分成都市和非都市,非都市佔88%,都市土地有計畫,都市鄉村應該有均衡發展,非都市只有管制沒有規劃。

許雅文:例如彰化永靖是專門做襪子的,有些鄉鎮產業不以農業為主,而是手工業,該怎麼辦?

徐世榮:台灣農村類型非常非常多,我們這樣條例是否要照顧四千多個農村,是否該考慮哪些農村才要納進,雲林縣海邊農村非常凋蔽,跟宜蘭縣非常不同,是該特別去找需要補助的,還是要雨露均霑?

許雅文:下一段我們要連線到無米樂的後壁鄉,讓農民跟我們做伙來開講。

許雅文:其實在台灣農業生產毛額是逐年下降,佔GDP比重從2001年1.85%降到2007的1.45%。的確有這樣的隱憂,在台灣農業糧食自給率,台灣只有30.6%,比日本韓國美國法國都要低很多。撇開條例,徐教授你認為農業問題到底在哪?

徐世榮:前幾年還有32%,現在降到32%比日本還低。NHK來台灣拍攝,日本人跟我講一個故事我很傷心,他問我們台灣農業還有沒有未來,NHK的結論是台灣農業沒有未來,千萬不要跟台灣學。台灣農業問題很複雜,農民年紀普遍很大,找不到後繼者,如何振興農村是政府非常重要的政策。

許雅文:專職農民人數是逐年下降,這個部分是否讓人覺得農村要走向觀光休閒?

劉健哲:農業問題錯綜複雜,根源還是在農村,農業人口逐漸減少,專業耕種人口減少,很多先進國家都有這樣經驗,現代經濟是正常現象,農民生產力是在提升的,我們農地問題在於資源是否會慢慢流失?務農沒有後繼者?

是否能給農民真正照顧,很多農民還是愛護農地,能不能幫助他們,在生活層面給他們幫助,這就是農村再生條例很重要的精神。問尤志誠有做其他事情貼補家用嗎?

尤志誠:沙西米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像現在景氣不好,如何再有力道去弄這些?WTO開放後,為什麼農民不再從事生產?先顧肚子再顧佛祖。收入不到那邊,如何解決其他問題?水果收成,各種進口和走私水果進來,WTO衝擊政府對農民補助不夠,一直要求產銷班成績要多少、很多限制等,都是問題。

許雅文:可聽到尤先生對農再條例的疑慮是存在的。我們要先看個VCR來做瞭解。

(放新聞報導)

傳承對土地眷戀,純樸鄉民尋找農村明天。台南縣後壁鄉後蔀村,我們做阿嬤手工藝工作坊,往民宿方向經營發展。但可惜銷路跟想像有一段距離。阿嬤說,有人看但買的人很少。做一個袋子要花兩天時間。

許雅文:剛介紹後壁鄉後蔀村,現在就要進行在地開講。

(連線台南後壁鄉村長)

村長黃正雄:攝影棚貴賓和全國觀眾大家好,今天很高興有機會來講在地聲音。其實全後壁鄉有四千公頃的稻米,三連霸冠軍米的故鄉,但種田無法維持生活,變成副業,必須去做另外的主業貼補家用。

許雅文:農村再生條例你們是示範區域,真的有幫助嗎?

黃正雄:我們已經等五十年了,少數農民維持全台農地生產,農業人口一直減少,在農村五六七年級人口真的很少,除非你在這裡有工作,除了種田以外很難找到其他工作。

許雅文:介紹後壁鄉後蔀村,位於嘉南平原中心點,是無米樂拍攝地之一,早期為交通要道,形成婚嫁經濟,盛產蘭草,並有聖十字教堂。設計者為普立茲獎得主。請教村長,要地方喬一個單位來申請計畫可以嗎?

黃正雄:過去農業是很邊緣備受忽視的,無米樂拍攝引起很大的迴響,所以這次很榮幸被選為示範點,農村等了五十年,可能是發展很大的契機,我相信這些農民未來會有很大的變革,但台灣出產好的農產品以後農地生產要怎麼辦?可能要有很好的規劃。

許雅文:你們舉雙手歡迎條例時,你們不擔心農地會被人徵收重整嗎?

黃正雄:我們最近忙著計畫,最近才有機會收集報導。不要把農再條例跟都市土地劃上等號。我們希望農村有更多人來住、更多年輕人來投入農業,變成土地問題不是我們樂見的。很多農村土地是兄弟共有長期無法解決,特色三合院該保留。

黃正雄:我們希望土地活用,做真正農村需要的東西。

許雅文:介紹一下旁邊阿嬤做的袋子好嗎?

黃正雄:這些阿嬤都是做這些袋子貼補家用的,過去就這樣了,本來是最普遍被利用的購物袋,塑膠的東西出來就被淘汰了,沒落快要五十年。我們現在重新傳承茄芷袋,阿嬤教年輕婦女。

許雅文:以後如果沒有補助要怎麼繼續?

黃正雄:這兩年從事社區營造,大家講永續經營,從一個很弱勢的團體,推到市場完全沒有競爭力,如果公部門的經費可以讓我們做創意、研發和行銷,變成台灣LV不是不可能。台灣農民為何沒有競爭力?找不到農民種田?幾十年政府並沒有農業政策,不是發老農年金就好

許雅文:看到村長在地人談問題,待會回到現場,我們要看農再條例是否會淪為土地重劃部分,到底大家疑慮在哪裡。

許雅文:到底台灣農業和農民需要怎樣的法案?是否真的是滅農法案呢?我們先看一段 VCR。

(報導)農地開放買賣後,富麗堂皇的別墅以農舍為名越來越多,我們現在的農地不是種稻種菜,而是在種房子。楊儒門:大家有沒有想過農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吳音寧流著眼淚沈重的抗議說這個法案真是太可惡了。

劉健哲:剛才黃村長提了很多問題,農再條例都可以解決,例如豬舍可以改裝民宿,先進國家也有這種問題,老舊破舊村莊怎麼利用,重建變得很好。老舊社區做些改善,有些重要設施可以。三合院還是要維護,如何給予新風貌,老舊社區還是存在不是農地讓它蓋住宅。以德國為例,透過整體農地重劃不是徵收情形。

許雅文:徐教授我在你的文章看到最擔心的是土地問題。

徐世榮:這個條例第三章,跟第二章完全不同。第二章是由下而上自發力量,第三章整個氛圍是由上而下的指導設計,第二十二條有關再生發展區是如何劃設,和農地整備,區域到底多大,條例看不到。農委會提出很誠懇的解釋,但法條看不見。這個區要如何整合,都強調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制,這麼大的授權等於開空白支票,當然立意良好,建設富麗農村,用台語是講「你要抓鬼反而被鬼抓走」,二十二到二十四條,有沒有辦法訂得更明確讓社會大眾解除疑慮。

許雅文:看第二十三二十四條寫什麼。要點是從農村再生發展區得選定範圍,實施整合型農地整備,爭議:怕以整合之名行開發之實。

劉健哲:老舊社區土地太久,我們看到農地蓋很多住宅,為什麼不讓它去種田呢?生活在鄉村社區,周圍做成農地,生活能夠改善,希望農地蓋農舍破壞環境問題可以解決。

尤志誠:我們沒有做休耕,休耕的是在等好價把地賣掉,年輕人來種田十個有九個跑掉,在都市上班不好回來緩衝。擔心以後整個圍起來,例如屏東很多都是租地怎麼辦?公家歸公家?法案立意好但利害關係要給農民聽懂,兩個政黨都不敢動,否則休耕領幾百萬。不是反對做,而是你作要給農民清楚,讓大家可信賴。

黃正雄:過去農業本來很繁榮富庶,為何變成喪失競爭力?休耕補助不是很好的政策,要怎麼讓台灣農民在全球有競爭性?稻米價錢應該要鬆綁,我們是冠軍米的故鄉?各位觀眾你們知道嗎?冠軍米故鄉的米比礦泉水還便宜,不要每次米價漲就釋出公糧30%,那農民怎麼生存?年輕人怎麼願意回來?

許雅文:大家希望藉由再生計畫,達到真正再生。徐教授最終的結論?

徐世榮:再生不止建設,日本用再生是必須要有當地農業振興,但在這個法條是非常缺乏的。

許雅文總結:希望大家持續關心,讓這個法案能訂得更完備。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珍重生命,天總是會光:失業!困頓!想不開!如何走出生命谷底?



本集節目線上收看(請改下方選單為「有話好說─週四」)

今日Call-In主題:面對高風險家人朋友 如何才能協助脫困?

來賓: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董事 張德聰

輪椅天使 余秀芷

精神科醫師 李光輝

失業陷困境?憂鬱要小心!

社會大環境不佳,景氣寒冬未見改善,失業、裁員、無薪假讓民眾難以消受;從社福機構的角度來觀察,目前尋求協助的個案,是否有所增加?一旦陷入想不開的窘境中,從張老師等單位,能得到什麼樣的協助?



談談輪椅天使─秀芷的故事。即使肢體殘障,秀芷仍然能走出人生的一片天。她的經驗,如何能幫助更多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除了當事人的心理重件之外,家庭與朋友同儕力量的支撐,更是重要的支柱!




這波失業海嘯,是否使得社會上自殺或憂鬱等身心問題更加嚴峻而複雜?因失業、裁員致使經濟困頓,而導致的憂鬱症或自殺,是否比其他原因更危險?例如,因為全家看不見未來,而可能發生一家集體自殺的悲劇?或者,經濟問題導致的憂鬱問題,能夠比其他原因所導致的有更容易解決的方法,例如就業補助機制?



認識憂鬱症:意圖自殺者會顯示出何種跡象?罹患憂鬱症,有什麼線索可循?如何先期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所改變,以及預防親友陷入險境?這樣的悲劇能否防範於未然?對於高風險家庭,我們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澳洲,Nick Vujicic的故事

目前的社會救助網絡,該如何才能協助台灣社會中的經濟弱勢者順利度過此波失業海嘯?一旦不幸失業了,養不活家庭,該從哪裡取得經濟上直接的協助?現在有失業家庭兒童中途之家這類的機構嗎?



澳洲一位天生無四肢的男子Nick Vujicic,仍然勇敢走過人生,並且更能以自身的經歷鼓勵他人。從他帶給我們的啟示,換個角度看,世界真的會不一樣嗎?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從貓熊來台,看台灣動物權發展

本集節目線上收看(請改下方選單為「有話好說─週三」)

來賓: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朱增宏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 林如森

綠黨召集人 張宏林



動物園真的適合動物嗎?


歷經波折,貓熊終於盛大來台,台北動物園也已經為團團圓圓做好了一切準備,無論軟體、硬體,都以最高規格來處理,然而許多動物保育人士還是對貓熊來台抱持疑慮?他們的憂慮是為了什麼?



理論上,在動物園裡,瀕臨絕種動物不是可以得到最細緻的照顧嗎?人類幫助瀕臨絕種動物的繁衍,不正是動物保育的最具體與重要實踐嗎?既然貓熊已經喪失在野外生存、繁衍的能力與環境,不在動物園保育,難道聽任牠們迅速滅絕嗎?





然而,過去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也曾經傳出各種動物身心狀況因為遭到圈養而受到影響的案例,例如出現強迫症、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狀,或者是自虐、自傷等神經質症狀。動物園中的蒙古野牛、非洲野馬、羚羊,為何經常動都不動?目前,台灣政府或民間管理的各個大小動物園,是否有何普遍的問題?



原本生活於荒野中的動物,真的適合長期生存在動物園內嗎?在動物園的動物,真可能會罹患精神疾病嗎?該如何證明?

人類成立動物園,收容各類動物的原始目的是什麼?保育不就是動物園最主要的任務嗎?如果沒有動物園,要如何讓人認識並關愛動物?動物園的存在意義,是社會教育,還是單純滿足人類觀賞的好奇心?



從過去各類熱門動物來台的歷史來看,每當大家千辛萬苦地排了老半天隊,然後只能用兩分鐘觀賞稀有動物、拍照跟大叫:「哇,好可愛喔!」,之後我們到底又從動物園中,獲得什麼樣保育的觀念?動物園該如何做到動物保育?

動物權是什麼?人類社會,或者我們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什麼行為已經違反了世界動物權宣言?



花錢抱貓熊?

過去曾經傳出讓遊客付費抱動物,而導致動物傷亡的不幸事件;在中國,只要1200人民幣,就可以抱到曾經代言北京奧運的貓熊。這樣的做法妥當嗎?經濟與保育,是無可妥協的兩難嗎?我們該抱著什麼心態,去看待熱鬧來台的貓熊?



目前,世界各國的動物園狀況如何?和這些國家相比,台灣動物園的狀況是先進,還是落後?動物保育與生態保育,兩者有何性質上的不同?我們該努力的,究竟是讓瀕臨絕種的動物在動物園裡能透過人工幫助繼續繁衍,還是盡量讓生態環境恢復它應有的樣貌,使動物能在原有的自然環境中安心生存,讓生態多樣性能生生不息?



另外,有話好說從今日起新增Twitter線上文字轉播,轉播帳號為live_talk_pts,如果各位觀眾因種種原因而無法收視公視節目,歡迎透過線上文字轉播帳號,即時了解節目討論內容。


本集節目文字記錄:

有話好說今晚起試行文字直播服務,談論議題為「從貓熊來台,看台灣動物權發展」,由志工關魚 @aboutfish 擔任首次官方帳號直播工作。今晚邀請的三位來賓: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林如森,綠黨召集人張宏林。目前正在播放嚴選新聞,節目即將正式開始。

主持人陳信聰:貓熊來台了,有人說這是統戰、質疑有何動機,可是很多人也覺得團團圓圓貓熊真是很可愛,我們今天要來討論這兩隻貓熊要大老遠從四川原本的棲息地跑來台灣台北,台北居住空間真的適合這兩隻貓熊嗎?

為什麼我們要有動物園?台灣最重要的資產是民主和人權,人權這部分很努力在改進,但很多國家在談的動物權呢?養貓、狗這些寵物有沒有重視動物權?動物權到底是怎麼回事?介紹三位來賓。綠黨召集人張宏林。(特別澄清綠黨不是民進黨,而是關心環保的另一政黨)

陳信聰介紹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林如森,以前是資深記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關心動物權的人都知道這位。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保育人士會關心這件事。(播放公視新聞)

公視新聞:保育團體認為,動物園環境再好,都比不上原來自然的棲息環境,所以國際保育都主張要回歸原本的棲息地,圈養和理想是背道而馳。

陳信聰:我有時去動物園看到野生動物,都不太動,那不是動物嗎?我也有疑惑。為迎接貓熊團團圓圓,台北市政府花了很多錢和很多心力來營造更好的環境。兩億多元打造基地,包含室內外展示場和產房、戶外運動場等。團團圓圓的飲食起居是總統級的規格,恆溫空調一年要一百萬元,伙食費用一年也要一0二萬...我們花了很多心思能讓貓熊比照棲息地生活,請教朱增宏,為什麼你們協會反對?

朱增宏:即使這兩隻貓熊不叫團團圓圓、不是從中國來的,我們也反對,從北極熊、企鵝、無尾熊我們都反對過。這樣的圈養動物、炒作明星物種,只要我喜歡就可以宰制,動物園呈現的是這種現象。如果台北動物園比上海動物園的環境好,要把之前已經被關在動物園但沒有被好好照料的貓熊,引渡到台灣來照顧,這個我們就不會很反對。在四川,他至少不用空調,很大的地方可走,有樹可爬、有地上可以打滾,在這邊等於每天要上班,晚上回到比較小的地方。

陳信聰:你的意思是所有外來種都不該放在我們的動物園嗎?

林如森:在自然環境牠們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貓熊已經來了,我們再來談不要牠們來就沒有意義,最重要的是怎麼做棲地保育的教育。如果是十年前我會極力反對,但十年來台北動物園做了很多準備,也有去看四川棲息地被破壞很嚴重。不能說一味的反對,反對了還是來,台北動物園研究和照護動物就要好好發揮。

陳信聰:如何讓這兩隻貓熊,和所有動物園的動物活得更快樂,更藉由這次事件來做好棲地保育。

林如森:有人說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過去我也曾送紅毛猩猩回娘家,雨林已經沒有什麼棲息地了,還走私紅毛猩猩來台當寵物,

陳信聰:從貓熊看棲息地問題,也有助於開始思考全球暖化的問題。瀕臨絕種動物要怎麼保育,請問綠黨。

張宏林:人老是扮演神的角色,人一直要去救牠們,演化就是如此,會隨著環境改變,要看人類有沒有加快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演化過程物種必然要消失,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去保護,合不合理?我因為喜歡動物去過動物園工作,動物園會思考和設計空間,讓族群裡瘦小的物種也能吃到東西,這些部分再怎麼做,都必須承認牠們離開了自己的棲息地,我們到底有沒有權力決定?(你在動物園十年志工,那些動物真的快樂嗎?)

有些動物順利繁殖也不用煩惱找食物,但還是有體型過胖、過早死亡等問題,例如北極熊等不到我們的北極館完成,我們都叫牠綠毛熊,因為很熱它一直泡在水裡,可是水有很多綠藻,就變成綠毛熊。我們看了很不忍心。(主持人開始介紹動物園多憂鬱,四個國家的情況)

播放公視新聞:貓熊遠離家鄉,專家說出現焦慮行為。中國保護大雄貓中心總工程師王鵬彥說:其實送到各國的貓熊都會出現焦慮行為,例如食慾變小等等。圈養貓熊耗資源,但野放卻從來沒有成功過。貓熊會越來越稀少是因為棲地被破壞太嚴重的緣故。

陳信聰:最終的目的還是野放,能讓牠們回到棲息地。但關在這邊真的快樂嗎?

朱增宏:從北到南的動物園,你可以看到靈長目、大象、偶蹄類等比較聰明的動物,都會出現刻板行為,例如自殘、撞牆、吃糞等。所謂同伴動物都是幾萬年衍生跟人習慣相處,但其他不習慣的動物就會出現「非常正常的不正常行為」

陳信聰:下一段我們要播放獨立特派員到四川拍到的獨家畫面。觀光客只要付1200人民幣,就可以一直擁抱奧運吉祥貓熊「晶晶」。這樣對貓熊真的好嗎?先休息一下。

(第一段結束)

陳信聰:團團圓圓昨天正式抵達台北木柵動物園,但我們剛舉了一些例子,動物被關在動物園好像不是那麼快樂,導致躁鬱症等等。為什麼我們會有動物園呢?13世紀英國皇室把動物關進特製籠子,提供其他貴族參觀,俗稱籠養時代。1794巴黎建立動物園作為科學教育用途,1928倫敦成立第一家現代動物園...

陳信聰:來看看動物園該存在嗎的贊成與反對說法。贊成者認為圈養保育動物增加繁殖機會、具有研究功能、讓兒童接觸活生生動物,具有娛樂和教育意義等。反對者認為,應讓保育動物就地在野外復育,只是走馬看花意義不大,飼養空間壓迫容易觸發不正常行為發生。

張宏林:我還是認為要以保護棲地為主,不足之後再來考量。如果台灣政府官員都認為生命權很重要,台灣有多少保育地和棲息地、沿海被破壞,例如蘭嶼油輪擱淺破壞近海漁業,政府卻說公文沒跑完、船東沒聯絡到,日常生活中所有動物的保護是不及格的。動物園真的只是藉口,還是做娛樂,雖然有做教育但不足。

陳信聰:來看看台灣瀕臨絕種動物,例如櫻花鉤吻鮭、黑面琵鷺、黑長尾雉、珠光鳳蝶。

朱增宏:大陸做過三次調查,數量有逐漸恢復,但人工繁殖六百多隻,兩百多隻存活,嘗試八次野放都失敗,怎麼做恢復呢?嚴刑峻法禁止盜獵,讓民眾退出森林,大陸有56個保護區才讓貓熊數量慢慢增加。如果去看動物園就可以協助保護生態,那全世界現在的生態工作不會這麼糟糕。動物園有人造的景觀,大部分景觀是為了人,動物一點都用不到,扭曲自然觀,動物園根本是環境教育的反面教材。

陳信聰:今天我們在推特引發熱烈討論,有網友問到:其實動物園不是就是要讓小朋友好好學習保護動物嗎?如果沒有動物園怎麼有機會學習到尊重動物?

林如森:動物園確實有教育功能,從尊重生命角度來看,黑面琵鷺原生地在北韓,但我們這裡有個棲地好像戶外動物園,可以用這個角度。我贊成增宏剛剛講的很多觀點,但理想和現實在哪裡?不贊成從野生抓,應該是從馴養動物的第二代來著手。看到雨林動物想到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等等。熱潮應該要很快結束,讓人群減少(陳信聰:你如果要教育小朋友這半年不要帶去?)。

朱增宏:我們統計過,大小朋友去動物園,每種動物看不到三十秒。

張宏林:我承認動物園有啟發到我,但這是歷史的演進,後來到荒野都到野外去,這真的要挑戰,台灣民眾甚至老師都沒有欣賞戶外能力。如果不挑戰,那保育生態觀念不會進步,變成投十塊錢買飼料覺得我好了不起喔。

(開放call in)

台北張先生:一個熱潮過去反映在台灣社會,有關狗貓等熱門品種過後,就會看到一堆名犬棄養。

台北邱先生:我想分享生命沒有貴賤,如果重視動物權,植物也跳出來主張權益怎麼辦?排隊的問題是短期現象,以往無尾熊進來不也是這樣嗎?當我們在考量動物權,有沒有讓它發揮附加價值?

台北烏咪小姐:櫻花鉤吻鮭為什麼水利局還在做建壩工作,最明顯就是屏東海生館,小白鯨死了多少隻,台灣人真的有因此愛護海洋嗎?

屏東陳先生:動物園最該展示的是人類,媒體只聚焦貓熊,台灣是海島,有很多生物多樣化的東西,政府一直在開發破壞,還說保育生態,那些都是屁話。

(播放獨立特派員獨家畫面)

貓熊毛茸茸的模樣讓人忍不住想抱一抱摸一摸,但四川某棲息地只要1200人民幣,就可以如願,而且是奧運被指定的貓熊晶晶,而且不限定拍照張數。

朱增宏:擁抱動物的問題,大多數動物的觸覺是非常敏感的,除了飼養員之外,牠們會很不舒服,這樣現象到處都存在。

張宏林:這樣保育就本末倒置了,要保護它卻變成經濟支助,為什麼動物馬戲團越來越少人看?變成人主演的太陽劇團。動物園如果純粹欣賞不干擾,是否有存在價值還有爭議,但擁抱是商品。

陳信聰:人可能有很多病毒病菌問題,剛看到畫面晶晶實在不願意給人家抱。來看何謂動物權--有行為自由、有權利不受虐待與剝削、動物生命跟人類同等。違反動物權行為:動物實驗、虐待、虐殺、棄養乃至「放生」?放生有違反動物權嗎?

朱增宏:如果你是當場在野外看到要放生,那是救助行為,放生比較嚴重的是大量化、企業化去買,為了要賣你,他們還得去野外抓,這樣當然是違反動物權。因為你的放生行為,活在野外的動物反而被大規模獵殺、放生錯地方干擾生態,這樣當然沒有功德,反而是造孽。

張宏林:動物是有領域性的,國小課本在教小朋友養蝌蚪,沒有原生蝌蚪可抓,結果廠商引進牛蛙蝌蚪,養大後課本說要記得拿去野放喔,結果造成本地青蛙大量死亡。

陳信聰:台灣很重要的國寶黑面琵鷺怎麼保護?(播放公視新聞)保育動物可以有更自然的作法。例如保護台南七股棲地,讓黑面琵鷺越來越喜歡來台灣。另有四隻丹頂鶴,決定把已經發包的工程暫停,高工局為了紫斑蝶遷移也延後實施道路工程。

陳信聰:請教林如森老師,「只要貓熊好好活下來」會不會有迷思,重點還是四川保護棲地吧?

林如森:黑面琵鷺是很好的示範,但櫻花鉤吻鮭呢?貓熊能不能繁衍復育,動物保護是人為的,生態保育是自然的。

朱增宏:棲地如果沒有了,把動種基因保存和僅存的個體保護是重要的,但這些瀕臨絕種動物也不會開放參觀。保護生態跟物種保育是兩回事。

張宏林:最終目的保護地球,保育保護棲地等等講自私一點還是為人類生存。當越來越多動物都得靠偉大的人類來保護,那代表人也差不多了。

(節目在林如森聲音淡出中結束)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13):零利率救失業?央行不斷降息 利率政策如何改變台灣?



本集節目線上收看(請改下方選單為「有話好說─週二」)

今日Call-In主題:救經濟、救失業!台灣該走向零利率?

來賓:

日本大和總研全球首席經濟顧問 劉憶如教授

寶華經濟研究院長 梁國源教授

資深財經記者 阮慕驊



景氣動向、失業率與零利率政策

今年到年底為止,國內失業率持續攀高,關廠、歇業,無薪休假與資遣狀況日趨嚴重,然而從各方數據與跡象來看,明年經濟成長前景仍然相當不樂觀。對於各項挽救經濟的政策,目前政府手上除了實施零利率政策之外,還有什麼工具可用?



繼長期陷於經濟停滯的日本之後,遭受金融風暴嚴重打擊的美國也走向零利率之路,台灣該跟進嗎?這麼做最大的理由是甚麼?

央行總裁彭淮南堅持利率守住1%關卡,可能的理由是什麼?如果進一步的寬鬆貨幣政策,對經濟與景氣的復甦有正面幫助,為何台灣不仿效美日等國,徹底進入零利率的時代?在高階貨幣政策上,台美日三方的做法,有何差異?



除了美日以外,世界各國的利率也都在持續下修當中,這意味著國際貨幣戰爭已經正式開打了嗎?受此影響,國際經濟版圖將有什麼樣的改變?宏觀來看,零利率政策對國家總體經濟會有什麼正面以及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零利率政策又會對個人生活產生何種正面或負面的衝擊?



日本零利率十年,經濟停滯

零利率政策的實施,會為投資行為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哪些產業會因此受益或受傷害?難道不是圖利了銀行,而苦了為利息儲蓄的社會大眾?放鬆貨幣政策,似乎是意圖以更大的新泡沫來解決舊泡沫產生的問題,這樣的政策完全正確嗎?

零利率是否真能刺激消費行為,使貨幣的活動活性化?還是在社會欠缺消費信心之下,反而令台灣走向通貨緊縮?以日本為例,日本自十年前開始就逐漸走向零利率,為何整體經濟成長仍舊一厥不振?零利率與經濟成長真有連動關係?

面對世界貨幣戰爭,台灣貨幣政策該如何制定?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醫院出了什麼問題?火災、感染、打錯針?醫療疏失如何改進?



今日Call-In主題:大醫院小診所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來賓:

資深醫藥記者 張耀懋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 黃經祥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 吳明彥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副教授 陳叡瑜

台大醫院大火,醫病各說各話,天災人禍怎麼辦?

醫院是每個人生病時往往不得不去的場所,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台大醫院這次史無前例的火災意外?究竟是無可避免的遺憾,還是緊急應變上的重大瑕疵?而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就連資源充沛,在台灣醫界長期執牛耳的台大醫院,都會發生這樣的意外,其他醫院的安全狀況與緊急應變能力,是否經得起類似的考驗?我們的醫療院所在救命救急之外,真的有能力處理發生在醫院裡的緊急意外嗎?



像台大醫院這樣的大型醫院,每個樓層動輒收治數百名病患,一旦意外發生時,能有那麼多人力與疏散能量,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緊急撤離,而且不傷及住院病患、手術患者及醫護人員嗎?遺憾已經造成,在檢討責任歸屬與作業程序疏失之外,如何改進未來台灣醫院的緊急應變程序?



醫療院所除了要面對颱風、地震等天災意外之外,還發生過許多出於疏忽的人禍,給錯藥、打錯針、院內感染等等。在這起火災意外中,我們的醫院在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上,是否暴露了什麼問題?




截至目前為止,曾經發生過最嚴重的醫療疏失是什麼?這種人命關天的錯誤,該如何改進?以領藥問題為例,給藥三讀五對制度,是否真被確實執行?而這種層層把關,是否真的發揮了效用?



護理工作國際比較

每當家族成員中有人生病、住院,總是要勞動親友家人常駐病房,就近照顧;而社會上有許多案例,都反映出一人生病住院,全家都被拖垮的現象。為何醫院把照顧病患的工作,移轉到家屬身上?醫護人員才有照顧病患的專業,為何不參考先進國家的制度呢?比較台灣醫療人力與其他國家的現況,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老殘疾等健康弱勢者,與醫療院所、醫護人員等照護軟硬體有著最緊密的關係。目前,我國長期照護制度仍然在建構中,而老年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也仍然在研議階段。這些前瞻措施目前的推展狀況為何?



老人安養院所,曾經是國外老年照護的第一選擇,但由於現代人的心理與社會需求都已有了很大變化,這種趨勢似乎已有所改變。歐美各國目前長期照護的趨勢,是從醫院與安養設施回到社區及住家,講究「在地老化」,讓老年人不至於過度與社會脫節,並且發揮更人性化與更緊密的照護功能。台灣能夠做得到嗎?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在地開講專題(1):不景氣年代!專注打拚不失志,修鞋也有一片天



來賓:

修鞋師傅 魏忠盈

資深媒體人 盧燕俐

在地開講(SNG連線):美濃鎮獅山里里長 鍾明福

裁員嚐冷暖,修鞋出頭天

魏師傅原本是一位月入七萬元的銀行專業經理人,幾年前因金融整併遭到裁員,回鄉後,他從製鞋工廠的基層作業員做起,一路摸索、鑽研修鞋功夫,直到獨立開店,展開事業的第二春。

魏師傅當初面臨突如其來的資遣,他採取過什麼方法,替自己爭取應有的福利與待遇?有沒有與資方談判,怎麼談?而當最後真的失去了工作,他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創業時,是否遭遇到什麼困難?有跟銀行借貸嗎?

一般人真的急需要錢,可以怎麼借?那裡有比較低利的貸款管道,可以伸出援手?尤其魏師傅自己本身曾經是銀行襄理,後來轉換跑道,成為專業的修鞋師傅,心態上有什麼轉變?而家人對於此事的態度又是如何?

像魏師傅這樣歸零,從基本學徒做起,他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在銀行工作,與當修鞋師傅,自覺有何不同?過程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是什麼?在如今的景氣之下,想要成為大富翁可能有點困難,但想要讓一家老小過著衣食溫飽的生活,一定做得到;(或者,再怎麼樣也要想辦法做到),對於「擺脫貧窮」,魏先生心目中有什麼比較具體的做法或經驗能夠分享給大家?

突遭裁員、失業,脫離貧窮的第一步,絕對是平日做好儲蓄準備嗎?現在已經邁入零利率時代,儲蓄有用嗎?錢還能安心地放在銀行裡生利息嗎?

其實,行行出狀元,難道非得要當上大老闆,才能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像魏師傅這樣,憑著努力與毅力創造了事業的第二春,在台灣還有類似這樣的故事嗎?天無絕人之路,在社會上,我們看到很多學歷要求或入行門檻不算高的行業,仍然可以一個月賺四、五萬元;有哪些行業?

還有什麼樣的工作,是不太需要高度的學經歷,只要肯努力,一樣可以賺得一家溫飽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人口加上畢業新鮮人,工作越來越難找,還有金飯碗存在嗎?

景氣興盛或衰退,是否會影響一般民眾創業的安排?面對變局,是否能有更周延的策略和心理建設?媒體報導常見到愈來愈多的高學歷者,應徵清潔隊員、賣小吃,甚至於做小買賣、生意更是司空見慣。是因為景氣不好,所以地攤經濟成為了顯學?未來,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種現象究竟是人才的浪費,還是競爭力需要再加強?

難道「貧窮」已不再是社會最底層民眾才可能親身體驗的滋味了嗎?「失業」也不再是低技術勞工才會面對的困局?中下階層失去了社會流動的管道,中上階層失去了對身分、職業、所得保障的安全信賴,這是否清楚道出了目前台灣社會的寫照,也是台灣人民的心聲?


創業、投資、保本,藍海在哪裡?

從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多數人仍然急於賺錢、保本、脫身,然而錢該從哪裡來?各式各樣的行業一大堆,專家看多又看空,各吹各的調;在這種情況下,是亂世創業,趁機大撈一筆好?還是保本保息,保守作法才是上策?

面對景氣差,很多人都只想到如何保存資產不縮水,這樣的觀念正確、健全嗎?通貨緊縮時代就完全沒有獲利可能?如果就產業前景來分析,下一波值得民眾注意的有哪些?有什麼消息嗎?

創業者經常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型連鎖企業的資本攻勢往往難以抵擋。究竟小成本經營的店面,可以怎麼操作,跟著獲利呢?

創投項目何其多,只要找對了商品,就有可能獲利,以前多頭時期,好像隨便做都能賺,現在緊縮時代,不慎選的話,很可能一下子就血本無歸,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商品可以讓大家參考的?

最後,在不景氣年代中,年輕人要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公告] 關於有話好說網誌無法發表回應問題

各位觀眾:

有話好說官方網誌自十二月初搬遷以來,一直有連結失效而無法發表留言的問題,經過觀眾反映及檢整,目前網誌留言機制已經恢復正常,只要點選單篇文章下方的「張貼意見」,即可跳轉留言頁面。

為了各位觀眾的不便,有話好說製作團隊感到非常抱歉,在此特向所有長期支持公共電視與有話好說節目的觀眾,致上萬分歉意。今後我們會更審慎於網站建置與維護,若發現網誌上任何問題,或網誌本身各方面尚有可以改進的空間,也請各位觀眾不吝即時指教,或來信pts.sphere@gmail.com提出建議。

謝謝您對公共電視及有話好說的支持與鼓勵。


有話好說製作團隊 敬上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大家來監督我們的公視:健全公共媒體制度,如何讓公視更好?



今日Call-In主題:屬於全民的公視 需要什麼監督機制?

來賓: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公共電視執行副總 鍾裕淵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吳忠泰

公視公聽會同日,藍委再提四項新決議

公共電視和所有透過公共資源所運作的機構相同,都有受到適當監督的必要。那麼,公視目前的自我監督機制是什麼?這個機制又如何運作?而外界是否認為目前的監督管理機制有什麼問題?


一般社會大眾所需要和期望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公視?該如何才能讓社會信任公視?在這次公視法修法爭議中,各方都要求應該強化公民監督公共電視之機制,能不能具體的談談,如何操作?


以公視內部的「公共價值評量體系」,以及日本放送公社(NHK)的模式來看,公視評鑑制度應該如何建立及修改?過多的監督機制,會不會產生疊床架屋的後遺症,讓公視陷入官僚主義的困境?會不會反而抹煞了製播創意與節目品質?

監督的形式與實質各異,什麼樣的不當監督,可能產生讓政治力見縫插針的空間?還可能會產生什麼後遺症?


資訊透明、產業民主

資訊透明公開,究竟公視做的夠不夠?是否有具體的建議可以被提出?而公視能不能作到?公視工會與基金會之間由來已久的衝突,該如何化解?


員工加入董事會,是國營事業與許多民間企業落實產業民主的重要方法。究竟員工董事制度有何重要性?而公視這十年來,建立了什麼,又有哪些沒有達到的目標?最後,在公視未來的這一年之內,必須立即建立那些機制?



參考資料:





無國界記者組織聲明:雖然官員承諾保證媒體自由,公共傳媒獨立性仍受到威脅

雖然官員承諾保證媒體自由,公共傳媒獨立性仍受到威脅
無國界記者 2008.12.17

無國界記者呼籲臺灣總統馬英九遵守諾言,尊重公共媒體的獨立性。在給無國界記者秘書長的一封信中,馬英九稱:「我們認為,指責我們政府干涉臺灣媒體,是來自一些錯誤的資訊。」但是,無國界記者得到的報告,卻顯示執政黨國民黨某些決定妨礙了公共媒體的獨立性。

無國界記者表示,「臺灣應該是亞洲新聞自由的榜樣,公共媒體的獨立是新聞自由和多元化的重要指標。我們願意相信馬英九總統的的保證,可是,諾言要轉化成實際行動。我們知道政治勢力對公共媒體施加壓力的做法屢見不鮮,前任政府就做過類似的事情。在政客們爭論之餘,給媒體創造有利的法律、政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求總統先生對政府干預媒體的行為下令調查,並切實建立保證媒體獨立性的系統。」

馬英九在給無國界記者新秘書長Jean-François Julliard的回信中說:「政府絕不控制、干涉媒體活動。中華民國政府明白媒體自由對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臺灣執政黨及反對黨堅決支持賦予人民自由的權利」。

Jean-François Julliard在十月底要求對當時國家媒體,尤其是中央廣播電臺(RTI)、中央社(CNA)承受政治壓力一事作出解釋,Jean-François Julliard寫道,「根據無國界記者得到的證據,某些官員經常打電話給記者,要求改寫報導。目前,這些官員試圖指定親政府人士進入媒體的管理層,以達到全面控制媒體的目的。」

2008年12月10日,公共電視的董事長及其它在公共電視服務的一級主管發佈了一條公告,揭發執政的國民黨試圖控制電視台的行為。他們要求保證公共電視的言論自由。公視集團包括公共電視、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中華電視公司。

在議會凍結公共電視一半的預算後,國民黨似乎加緊對公共電視臺的控制。同時,議會的兩個委員會決定,客家電視、臺灣宏觀電視、原住民電視的節目都要經過有關政府部門的審查。國民黨這些議員還要求在新聞局審核公共電視臺節目內容通過後,公共電視臺才可以獲得政府撥款。

國民黨有影響的議員也要求重新審核公視法,以求國民黨能控制董事會。據幾個消息來源透露,林益世議員可能宣稱要取消談話節目《公共電視臺-有話好說》,因為這個節目批評政府過於嚴苛。

10月,國民黨占多數席位的議會決定任命公共電視臺董事會六名新成員。這六名成員在執政黨的主導下產生。


聲明稿原文(簡體中文)

********************************************************
Public media independence threatened, despite government denials
17 December 2008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urges President Ma Ying-jeou to keep his promises to us to respect public media independence. He wrote in a letter to our secretary-general: "We believe that accusations of this administration’s interference in Taiwan’s media are based on some wrong information or misunderstandings." But the organisation has had disturbing reports of ruling Kuomintang party decisions undermining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ublic media.

"Taiwan should be a press freedom model in Asia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ublic media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a free and diverse press system,"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said. "We want to believe in President Ma’s promises but they must be translated into action."

The organisation added: "We are aware that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public media is not new and existed under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but it is vital that, regardless of political party debate, the media should have a favourable legislative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We urge the president to order a probe into the various accusations of meddling and to set up mechanisms that guarantee media independence."

In reply to a letter from Jean-François Julliard, the new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secretary-general, President Ma wrote that his government "will never attempt to control or interfer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media." He added: "The ROC [Taiwanese] government is fully aware of the indispensable role that freedom of the press has played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our democracy (...) Both Taiwan’s govern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cherish the freedom our people enjoy."

In his letter, at the end of October, Julliard had requested an explanation for recent cases of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state media, above all on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RTI) and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CNA). Julliard wrot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has been told that some officials used to be in the habit of calling journalists to ask them to rewrite stories. Nowadays, officials try to exert a more general control by appointing leading government supporters to run them."

The chairman and some ten other senior members of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PTSF) - which oversees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TS), Hakka Television, Indigenous Television and China Television Service - issued a statement on 10 December condemning the ruling Kuomintang’s attempts to control these media and calling for their independence to be guaranteed.

The Kuomintang’s campaign to reaffirm its influence over the public TV stations seems to have strengthened since parliament’s decision to freeze half of the PTSF’s budget. At the same time, two parliamentary committees decided that the programming of Hakka Television, Taiwan Macroview Television and Indigenous Television should be subject to review by the entities concerned by their content. The Kuomintang legislators within this committee also called for the TPBS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or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budget to be conditioned on agree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GIO) about content.

Influential Kuomintang lawmakers also proposed amending the public television law without a view to having a supervisory council controlled by the ruling party. According to several sources, legislator Lin Yi-shih said he would like to get rid of the outspoken "PTS News Talk" show.

Parliament, in which the Kuomintang has a majority, decided in October to appoint six new members to the PTS’s supervisory board.

After Ma’s election, RTI’s chairman resigned in protest against GIO interference. CNA deputy editor-in-chief Chuang Feng-chia also resigned after condemning internal censorship on various subjects, including the president of China. He told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that the news agency "belongs to the country and not the Kuomintang." This was a few days after President Ma’s campaign director was appointed as the CNA’s deputy chairman.

In a letter to Julliard, the head of the GIO’s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Department, Manfred Peng, denied any interference and accused the RTI and CNA officials of manipulating their reasons for resigning. He insisted that the GIO just conveyed listener comments to RTI’s management without issuing any directives about content.

Chen Hsiao-yi of the Association of Taiwan Journalists told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that "interference has always existed and the parties always tend to put their friends in positions at the head of the state media."

RTI and CNA were in the past all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Kuomintang but, under President Lee Teng-hui (1988-2000), the state media were granted editorial independence and their funding was guaranteed as part of the GIO’s budget. Article 11 of the public television law says that public television "belongs to all citizens and its operations must be independent and autonomous, and free of any interference."


聲明稿原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