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何去何從?台灣的共同難題:擁馬嗆馬難對話,分裂的台灣如何面對強勢中國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前紅衫軍決策小組成員 魏千峰

民主基金會前副執行長 董立文

國民黨前立委 許舒博

民進黨前立委 李文忠

凱達格蘭大道SNG連線 公視記者 林俊賢



517嗆馬遊行與馬總統回應

馬總統上任剛滿週年,就有數萬(或數十萬)民眾上街頭,以長達一天一夜的抗議活動,批判馬政府上台後一系列「嚴重傾中」、「主權退讓」的兩岸政策,以及無法達成的經濟競選承諾,這些批評是事實,還是多慮?嗆馬者的意見公允與否,又基於什麼樣的背景理由?




馬政府看來似乎是「做到流汗、罵到流涎」?究竟馬的兩岸開放政策,問題是出在內容上的過度妥協,還是開放幅度過大過廣?是開放速度超乎常情,還是馬政府的施政作為,無法讓抗議民眾感到信任?




「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是一句人人會說的漂亮話,但在馬政府上台這一年來,台灣社會究竟得到些什麼?我們是否同時失去了某些一度尊敬或信任的價值?517後的台灣社會情勢將如何發展?完全執政的國民黨與馬政府,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而發起大規模嗆馬遊行的民進黨及主席蔡英文,面臨的局勢會產生哪些變化?




儘管兩岸互動在馬政府上台的這一年來越趨頻繁,但是在民意調查中,希望獨立的台灣民眾比例反而繼續上升?做為民主國家與獨裁政權互動,我們難道不該有自信?如果批判馬總統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過度依賴中國、集遊法越修越嚴、中華台北參與國際組織等,在民進黨執政時代,這些問題難道不也存在嗎?馬英九總統為何會動輒得咎?



輿論強烈分裂的台灣,該如何對付精於權謀,且徹底貫徹領導意志的中國?黃武雄所提出的50年維和方案,真的那麼不切實際嗎?當在野黨持續發動街頭運動,對台灣民主來說,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它又會給台灣的政治及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民進黨該如何成為具有建設性的在野黨?



中國利多不斷

面對民眾對於兩岸統合速度的高度擔憂,馬總統該怎麼做?該放慢開放腳步嗎?他和他領導的政府有可能這麼做嗎?如果台灣島內藍綠兩方光譜的距離,還比兩岸遙遠的話,朝野如何面對共同課題?



兩岸互動,注定是全有或全無的零合遊戲嗎?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政治上的務實主義,還是沒有原則的退讓求全?兩岸互動,台灣能否更靈活彈性?「先經濟、後政治」?究竟經濟與政治能否真正、完全切割?除了堅壁清野或引狼入室,台灣還能有什麼策略?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Wenli問信聰:在地開講與扣應



關於「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

錄影時間:2009.5.15

在地開講專題(15):陸客最愛日月潭?大量陸客驟然湧入,台灣觀光嚴峻挑戰!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今日Call In主題:面對陸客,旅遊品質怎維持?如何賓主盡歡?

來賓:

邵族民族議會議長 石慶龍

導遊 陳受祿

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李銘輝

大陸遊客 薛斐



日月潭的魅力與問題

兩岸觀光開放,中國遊客一團團湧進台灣,其中像是阿里山、日月潭等傳統景點,更是陸客指名的最愛目的地;為何陸客那麼喜歡到日月潭或阿里山?深入探討日月潭魅力何在。




日月潭旅遊行銷有何成功之處?真的有到不來就終身遺憾的地步嗎?還是來了之後反而遺憾終身?陸客們在觀光行程中最愛什麼?最討厭什麼?



突然湧進大量觀光客,會不會對本地國內旅遊市場產生排擠效應?大量陸客的湧進,對日月潭風景區有何正、負面影響?從擁擠、船位、停車位、容納量….等各方面,談談日月潭面臨的迫切問題。

7月份,日月潭纜車即將開放營運,這項設施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衝擊?究竟公部門與民間該如何維持、提昇日月潭觀光品質?而台灣對於短時間內大批來台觀光的陸客,在公共建設、遊覽車數量、住宿品質、路線行程規劃、總量管制等方面,該做出那些準備與調整?



陸客們乘興而來,觀光局做出的調查顯示他們滿意度並不低,但他們在滿意些什麼?他們在日月潭究竟玩到了些什麼東西?

九二一地震之後,當地邵族聚落受到嚴重的打擊,但是在十年後的今天,他們在祖居地做了什麼樣的努力?體驗日月潭人文風景的新方法:文化學習之旅。

除了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富意義的日月潭玩法?腳踏車遊湖、生態步道之外,日月潭周邊還有哪些有趣的特色景點?

分眾分流?各國遊客習性大不同:吃住習慣、消費與遊玩模式,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光客,如何投其所好?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政治人物轉業?一輩子從政,下台後的人生?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 方光瑋

資深媒體人 陳敏鳳

資深媒體人 鄭佩芬

前立委 尹伶瑛



政治人物轉職難

政黨不只輪替了政權,也輪替了政治人物的生活?

有人說政客和詐騙集團沒兩樣,但是下場有著天壤之別。詐騙集團一旦東窗事發,會遭法律制裁,難逃牢獄之災;但是政客謊言被揭穿,在法律上卻仍然無罪?唯一能靠的,只有選民能夠覺醒,在下一次選舉加以唾棄。到底政治舞台有多美妙?為什麼每當選舉,大家一窩蜂非得擠進政治圈中?



另一方面,不再管理眾人之事後,政治人物如何打造新舞台?務農、教書似乎成了不景氣中的唯一生存之道。城市農夫、返校教書,是政治人物離開政壇之後最好的選擇嗎?




立委須專任專職,不得兼任營利事業職務,杜絕政媒兩棲。然而,現任者如果放著正事不做,卸任後又紛紛轉當主持人、進入媒體機構,是正常現象嗎?另外,智庫組織也是政治人物離開政壇的庇護所之一。國民黨開設國發院,真成了卸任政治人物的避難所?

大家都說要好好利用平常空閒時間多充實自己,但是政治人物除了與民眾打交道、為民發聲,與樁腳打好關係,地方上的紅白包少不了之外,卸任的政治人物如何替自己考量未來的路?



國內外政治人物卸任後,命運大不同?看起來似乎是學界出身的政治人物就重返學界,商界出身的當然重返商界,每次改朝換代之後,教職短缺、商界多了許多「顧問」、「董事長」?

有關係,好辦事?卸任後靠著平日累積的人脈,當上某某總經理、某某老師,容易落人口實。兩面不是人,政治真不是人幹的?政治甘苦談!



身為民意代表,除了為民喉舌之外,卸任後,能為我們的社會做什麼?從政治舞台謝幕之後,平時擁有的人脈,成了舞台下最重要的通路幫手?政治沒保障?政治人物在位時,幾乎是呼風喚雨,但如今卸下光環後,現實生活與人情冷暖又知多少?職稱從「現任」變成「曾任」,自己心情上有什麼轉變?心態上又該如何調適?

政務官、民代命運不一樣?從政有什麼想法?當初理想沒實現,面對現實已枉然?台前風光,台下平淡或悽涼?有人樂天知命?有人抑鬱寡歡?從政過後,沒舞台會不知所措?如何換個心情再出發?在任時,是否需要趕快認真經營下台後事業?

究竟中高齡失業問題有多嚴重?如果你沒有政治人物的深厚資源,卻突然間失業,該怎麼辦?平時要做哪些準備,以防不時之需?給中高齡失業者的建議。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Wenli問信聰:慢食運動?



關於「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

錄影時間:2009.5.13

義國美食大學來台取經,蚵仔麵線驚艷老外,極致饗宴就在夜市!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台灣國際慢食之旅首航」主辦人 徐仲

美食家 陳文敏

中國時報旅行社總經理 趙政岷

「台灣一人觀光局長」青木由香



台灣慢食之旅

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是近20年興起於歐洲,進而推展到全世界的,一種強調反對全球化之下的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生活緊湊化、飲食標準化,乃至於食材與料理方式快速化的生活哲學運動,也和樂活、漫活運動的思潮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關連性。



幾年前,這項運動也被引進以美食小吃著稱的台灣。要向國際介紹台灣美食,而且建立台灣成為「生活大國」,台灣慢食之旅是合適的第一步嗎?



何謂慢食?慢食運動雖是因麥當勞於1986年計畫在羅馬觀光名勝開設分店,而在1989年具體集結成形,但是慢食運動除了反對速食、提倡回到餐桌上去享受美食樂趣之外,還包括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飲食工藝以及推廣環保、生機飲食旅遊,保護傳統小農生產等多種進步價值觀。從這些核心意義來講,台灣有慢食文化存在的空間嗎?

台灣小吃,是許多遠赴國外求學或工作的台灣人心目中的故鄉記憶,也在世界上受到很高的評價,只要是談及台灣觀光資源,必定少不了美食小吃。究竟外國人眼中的台灣飲食文化與習慣,又是如何呈現的?介紹異國文化中的飲食習慣,以及異國人眼中的台灣飲食印象。

台灣已經是高度開發的國家,人們生活緊湊已成常態,慢食運動真的適合在台灣發展嗎?



美食吸引人

許多媒體報導中,常見到各種傳統小吃經過精緻的商業包裝與行銷之後,成為豪華餐廳或大飯店中升斗小民難以企及的奢侈享受之類的案例,難道享受美食,真是有錢人的專利?又或許,每日為生計四處奔忙的小市民,只能為了飽腹的基本生理需求而在工作空檔匆忙用餐。究竟人類每天最基本生存行為之一的飲食,能給我們多大的樂趣?

談起台灣小吃,人們往往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套最佳排名,究竟公認最具特色的台灣美食是什麼?原因又何在?



台灣飲食文化中,是否有些難以根除的壞習慣?是大量使用耗能的免洗餐具,還是烹調過程中的衛生問題?是暴飲暴食的宴客風景,還是划拳拼酒充滿男子漢氣息的牛飲競賽?從國際慢食運動精神出發,給台灣人的飲食與生活建議。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Wenli問信聰:漫談國富論



關於「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

錄影時間:2009.5.12

國富論專題(32):六大新興產業,產業轉型大革命?台灣能否脫胎換骨?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
(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邱文仁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楊家彥

財經雜誌社長 林奇芬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六大新興產業

在馬政府上台即將屆滿一週年之際,行政院決定加大力道執行「六大新興產業推動計畫」。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雄心萬丈的計畫?這個計畫,又會為台灣社會帶來多大的改變?



仔細檢驗:六大新興產業推動計畫,編列的預算以及人力資源是否足夠?而六大產業的方向,會不會太過龐雜,甚至搞錯方向?



這個對台灣產業市場影響深遠的計畫,就業市場會發生多大變化?真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嗎?而台灣的經濟、產業結構會因此而產生質量上的變化嗎?



過去幾年,政府也提出過相當類似的計畫,例如挑戰2008與兩兆雙星產業,現在回頭檢視,這些計畫方案的成效如何?如果有某些未盡理想的部份,為何作不到?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而這些以前發生過的問題,現在有方法能解決嗎?



未來就業方向

十年後,台灣產業將會發生多大的變化?這次「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計畫」有何可能的盲點存在?兩岸的垂直水平分工?國際的產業趨勢局勢?分散力量缺乏焦點?閉門造車?回顧台灣歷次重大的產業、經濟結構變化,這些經驗能給我們什麼教訓跟啟示?

面對新興產業的到來,個人與產業,應該做好哪些準備與調整,才能面對未來可能變化?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Wenli問信聰:題材選定與對觀眾的想像+番外篇





關於「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

錄影時間:2009.5.11

台灣便利商店傳奇!新興市場教父加碼,小商店創造大奇蹟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資深財經記者 阮慕驊

文大廣告系副教授 鈕則勳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 張旭嵐

財經雜誌總編輯 盧燕俐




超商大商機

在一片不景氣聲中,台灣的便利商店門市仍然快速增加,已經達到世界人均密度的第一位,等於每兩千多名國人就有一間便利商店加以服務,兩家超商之間相隔兩百公尺就算遠的地步。這樣的盛況,意味著超商業的後市值得看好嗎?為何就連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墨比爾斯,都要加碼台灣便利商店,甚至進軍上海?




台灣便利超商的成功經驗,能夠套用在中國以及其他的市場嗎?雖然便利超商的概念是舶來品,但是便利超商在今天的台灣,已經是所有人生活中難已欠缺的重要部分;究竟台灣便利超商,創造了什麼樣的營運模式?為何台灣的連鎖便利商店產業能夠如此蓬勃發展?



客製化是關鍵

經營便利商店的重點是什麼?是商品種類?還是光線照明?是櫃位擺設,還是服務態度?便利商店的行銷秘訣何在?




在台灣已呈現爆炸性飽和的超商市場上,究竟未來投入便利商店經營的發展性有多高?有意加盟創業者,可能需要面對什麼樣的競爭環境與課題?究竟現在入市,還能算是合適的時間點嗎?



此外,便利超商的服務內容不斷擴充增生,是否對某些產業或經營者產生了殘酷的排擠效應? 我們能從便利超商的發展壯大,學到什麼成功的經營或行銷經驗?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番外篇:信聰問Wenli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Wenli問信聰:三中與遠傳



關於「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

錄影時間:2009.5.8

有話好說網誌微型對談新企劃:Wenli問信聰!

如何有話,怎樣好說?

wenli

有話好說部落格今日起將推出新單元:「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將在每集節目錄影結束後,由部落客Wenli與信聰進行簡單的對談,回顧今天節目從發想到錄影結束的各種環節與大小問題。訪談結束後,影片將上傳Youtube,為各位觀眾呈現電視螢幕之外的「有話好說」。

目的
增加網站內容可讀、趣味性,延伸電視螢光幕以外的內容,對每日節目整體優缺點簡單討論。檢視題材選定、來賓選擇、節目進行方式、技術細節、其他任何與節目,甚至公視有關的題目。

形式
一對一的簡單訪談,為時5到10分鐘,採Webcam錄影加文字聽打的複合型式。

可能作法
(1)工作人員訪問製作人
(2)部落客與電視製作人對談
(3)有意義、富深度的閒聊扯淡
(4)以上皆是

產出
(1)每天一篇生動深入的微型訪談文字資料
(2)5-10分的Youtube影音內容
(3)Podcast音訊素材

效益
(1)增加網路傳遞管道與效果
(2)豐富網站文字內容
(3)提高網站資訊親和力
(4)資訊進一步公開
(5)補每日節目之不足

設備
Wenli一名、Wenli的筆電一台、Webcam

何時開始?
擇日不如撞日,就是今天。


對談內容將會於節目播出後當晚上傳Youtube,並且置於每日節目內容文章之後,提供網友觀賞。


旺旺集團跨媒體、中資投資電信業:媒體壟斷?國安疑慮?利弊得失全分析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政大會計系副教授 康榮寶

台灣記協會長 莊豐嘉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楊家彥

資深媒體人 許啟智



NCC查遠傳

遠傳電信與中國移動相互入股,究竟有何爭議之處?而台灣的電信產業開放中資投入,究竟會衍生什麼國家安全問題?究竟電信法中,對於第一、二類電信業者的定義有何差別?這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又有什麼影響?



業者偷跑?遠傳與中國移動只是簽訂意向書,這樣能算是偷跑嗎?政府又該如何處理民間業者的主動商業行為?遠傳與中國移動的合作案,可說是近期中資投入台灣市場的一個關鍵指標,一旦失敗,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成功,台灣電信市場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在政府眼中,面對中國政經勢力透過各種管道影響或介入台灣市場,究竟哪些產業是可以放心地開放,哪些產業又必須堅持住底線?抓怕死、放怕飛,中資投資台灣,我們究竟該制定什麼樣的開放或管制策略?



禁絕中資入台論,只能解釋是台灣的鴕鳥心態,還是有其他真實的顧慮與考量?即使法令做出限制,中資仍可取巧,扮成外資進入?這種顧慮有根據嗎?一旦成真,政府打算怎麼做?


跨媒體聽証會

旺旺集團入主三中(中視、中天、中時),就是所謂的跨媒體壟斷嗎?要求商業媒體負擔公共責任,會不會太過於武斷?媒體不跨業整併,就會比較「公平」、比較符合「社會利益正義」嗎?跨業經營,不正是未來潮流嗎?我們究竟擔心什麼?



三中併購案,是否存在著規避現行廣電法令的問題?為何台灣不能有如旺旺一般的複合媒體集團?在旺旺併購三中之後,台灣民眾接受資訊的權益與內容,發生了什麼影響和改變?不限制外資,只對中資設限,難道只是20世紀的落伍想法?或者,某些社會憂慮,正在三中併購案當中成真?


每日微型對談:Wenli問信聰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大堡礁效應:獎金一百萬!行銷絕招出重金,觀光局要讓老外瘋台灣!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今日Call-In主題:體驗真台灣,你會帶外國朋友到哪玩?

來賓:

導遊 陳受祿

巴西籍遊客 家倩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 陳家瑜




大堡礁保育員結果揭曉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澳洲向全球徵選大堡礁保育員,活動反應熱烈,雖然台灣候選者王秀毓最後與保育員工作失之交臂,不過台灣仍然因此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目光。此外,整個熱烈的活動過程,似乎也給了台灣的觀光主管單位一些啟發。究竟該如何看待大堡礁保育員全球徵選這樣的行銷手法?




台灣觀光局也打出獎金百萬,要吸引國外觀光客或部落客來台,這樣的行銷方式有沒有成功的機會?而外國旅客眼中的台灣,到底呈現出什麼模樣?台灣的觀光吸引力何在?如果外國朋友來,你又會想到帶他去哪裡玩?




台灣更好玩

台灣發展觀光的潛力點在哪裡?而近期相當受矚目的陸客來台觀光,大量陸客觀光潮湧入島內,引出了哪些正負面效應?台灣推動觀光已有相當時日,某些始終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癥結在哪裡?



台灣觀光,哪些地方可能讓外國人不舒服?是在標示、資訊、衛生環境上,對外國人不夠友善?還是旅遊品質、安全保障不夠好?究竟台灣觀光產業還有什麼需要精進的地方?公部門與民間業者,該做些什麼?



你所不認識的台灣:民俗祭典、社區、生態…台灣觀光資源其實並不匱乏,如何為國際觀光客打造更友善的旅遊環境?探討台灣觀光總體規劃與環境負荷量的問題。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兩岸談判震撼彈!江丙坤堅決請辭,兩岸進展再添變數?



無法觀看視訊?(說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來賓:

前海基會董事長 洪奇昌

資深媒體人 陳敏鳳

空大公行系教授 李允傑



江丙坤閃電請辭

今天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閃電請辭的消息,震撼台灣政壇。既然政府認為近來三次的江陳會都相當成功,為何江要選在這個時間點上請辭?他是否承受了某些壓力,或者自認在兩岸談判的火線上受盡委屈?



究竟江丙坤是什麼樣的人?兩岸交流看似好不容易盼來春暖花開,江的請辭,會對兩岸未來談判以及實質關係的進展,投下何種變數?這個決定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江丙坤下台究竟是國民黨內部鬥爭的結果,還是在野黨對他的任務強烈杯葛之下的產物?另外,這一決定,對台灣民眾來說,又有何關係?

如果把兩岸談判視為一種較勁,台灣在這緊鑼密鼓的時候陣前換將,好嗎?中國會怎麼看待這件事?中國的態度會發生任何變化嗎?而這些變與不變,對台灣接下來的策略與處境會有無法逆料的影響嗎?而社會與政治圈對江丙坤本人的質疑公允嗎?



兩岸談判誰接手?

面對高度複雜,且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各種政治性色彩的兩岸談判,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談判代表?是德高望重的長者?還是獲得充分授權的技術官僚?或者是富於經驗與策略的謀士型人物?這三種截然不同的特質當中,哪一種對兩岸談判最重要?



上桌談判,究竟是一團和氣地照表操課,還是檯面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江表示:「我只是扮演一個戲子」,這是否意味著至今為止的兩岸事務開放,事實上都由行政部門完全主導?兩會究竟在歷次談判中,扮演什麼角色?

歷次兩岸談判,或者其他會議場合,中國政治人物總要吟詩作對?這是一種充滿中國特色的政治表演藝術?還是台灣的政治表演學?分析前後三次江陳會的功過得失,我們如何看待江丙坤在三次兩岸談判中的表現與得失分?



中國擺明以商圍政、以經促統,台灣有應付的具體策略嗎?面對兩岸談判,執政黨與在野黨分別犯過什麼錯誤?陣前換將已成定局,接下來台灣還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