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29):第四波產業登陸、MOU開啟兩岸大門,台灣金融大放光明?



本集節目PODCAST(可下載至mp3播放器收聽)

今日Call-In主題:第四波產業西進,台灣金融將大放光明?

來賓: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楊家彥

政大金融系教授 李桐豪



台灣金融優勢

從兩岸加速簽訂MOU、以及舉辦博鰲論壇的金融合作最新狀況,我們如何看待算來以是台灣企業登陸的第四波,生產性服務業的登陸?他們會成功搶灘,建立灘頭堡,還是像過去大舉西進的製造業一樣,陸續陣亡?




在兩岸經濟場域中,所謂的生產性現代服務業,也就是包括物流、商貿、金融、交通運輸、信息諮詢、工商服務等行業在內的產業,將成為舞台上的新主角?



在金融風暴橫掃全球與不景氣的背景下,目前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困境,與其迫切的需求為何?檢視兩岸金融競爭力的比較,兩岸金融業在經歷這波整合與重新洗牌後,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之內,將在市場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經濟看好

中國第一季的GDP還有6.1%,雖比市場預期低,但三月份的工業生產、固定投資與零售銷售的數據都出現正面的成長訊號,也是少數仍能維持住正成長的大型經濟體。外界因此預估,中國經濟成長可期。台灣與中國出口依賴愈來愈高,台灣的經濟想要復甦,最終還是得依靠中國的市場嗎?



如果真要靠中國,台灣該怎麼個靠法?從製造業、電子業到服務業,兩岸產業分工競合,台灣該如何定位?產業結構如何改變?此外,台灣在服務產業領域,還有哪些優勢?從WEF去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分析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何在。



而我國政府面對服務業西進的態勢,抱持何種態度?政府有何因應的政策?

10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楊家彥老師的發言令人很感動!

圓指蛋 提到...

我想李教授對楊老師「太離譜」的看法大可不必,這就如同是經濟學派類別不同,但也無須「斥責」,畢竟是陳述不同看法而已。

主張政府在兩岸政策鬆綁必須謹言慎行,並非是「失敗論」,雖然我也贊成李教授的部份提昇競爭力的看法,但他與政府官員的說帖,還是犯了動大瑕疵,並沒有將「利弊」共呈,而這樣如何說服多數對兩岸政策鬆綁仍有疑慮的國人呢?

Nia 提到...

風度也是很重要的,相信有看這節目的人,心裡也會做出判斷。

節目請的來賓大多都有專業,可說IQ很高,但是如果EQ表現得不是很好的話,只能感嘆台灣的教育真的從根本出現了太大的問題。

Lilly 提到...

1.在昨天這集中,首次看到學術界兩造針鋒相對. 希望日後不會再有如此火爆場面.
2.距今五年以前外國銀行紛紛登陸之際,台灣銀行界只能搶到幾個"代表人辦事處",客戶要拉到H.K./OBU才能開帳戶......;而今,今夕是何夕,timing真的還在嗎? 已經深耕大陸數年的外商銀行,都嘗到甜頭了?

3.若要說到銀行服務台商,不知如今尚在大陸存活下來的究竟是哪些個企業界的個中翹楚?或者說製造業/電子業,撤走的遠遠多於一息尚存的.換個角度來看,企業台商在世界各國遊走的腳步,台灣的銀行從來都是未曾跟得上腳步的.

匿名 提到...

我支持楊所長的觀點!

不知內容為何物的ECFA及台灣任何民意或立法代表都無法監督的江陳會談,到底是為台灣的利益還是台商的利益?!

從八0年代的輕紡,電子,石化到今日的服務業出走,獲利的是台商中的少數肥貓還是台灣大多數的人民?!

在技術及Know-how被複製後,台商的價值及利基在哪?中共這種人治無法紀的不透明國家,他們的政策會為保護中國的企業轉向還是會飲水思源感謝台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香港,如李教授所言,上海要建設成金融中心了,那香港算什麼呢?香港人有自己的力量擺脫中央堅持他們曾有的競爭優勢呢?還是吸磁效應被邊緣化了呢?

沒錯,台灣不該鎖國,但也不該鎖在中國!通向全球之路為什麼要先繞到中國?政府不該只照顧台商(李教授說有平衡發展?請舉例啊!現在的政府除了天天在為ECFA說帖外,不僅外交休兵,舉個例來說說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政府在做什麼?或計劃做什麼?)
台灣的執政政府是台灣人民的政府還是台商公會?

此外,李教授應邀應是對公部門政策的一項平衡角度,既然意識代表公部門政策,借此機會向人民闡述政策和理念以求更多認同都來不及了,怎麼也是那套和尹啟民李述德等人一樣的高傲態度?難不成博士內閣就是這類把人民都當白癡,老是流露出"我把你們當人看,要好好教育你們"的貴族精英心態?!

李教授在談與會情況及參訪上海時眼神發亮,明顯感覺到異常興奮,可以肯定的是,李教授一定聞到了商機(他說台灣的經濟教授們都要出走了),和江柄坤父子及台商老闆一樣。ECFA或MOU一定有大商機,問題是,是某些與中國有關係的台商的商機,還是整體台灣的商機?

MOU開啟,某些台商金融可能大放光明。台灣金融?大家只要想想,前面投入中國的三波熱潮,那一項產業為台灣大放光明過?答案即可大白!

匿名 提到...

我支持李教授觀點.楊所長忽視經濟學出現兩百餘年所傳達的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理念,亦誤認政府是有為的.其實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局政府過度保手與不當干預才是主因.我們不擔心政府對風險的管控部份,擔心的是政府的裹足不前.再者,楊所長自己發表意見即可,不必去為觀眾"設定"李教授的立場.錯誤的設定當然會引起別人的不滿.

匿名 提到...

不懂楊所長為甚麼一開始就認定李教授是只有投資大陸的主張?李教授不是一開始就說在風險控管的前題下,去大陸投資嗎?
李教授說上海金融業的發展快速,是警惕大家,台灣面臨可能被邊緣化的危機,大家要努力.怎麼樓上還有人語帶嘲諷?

匿名 提到...

關於週二,金融服務開放的議題,我也贊成楊家彥先生的說法。企業只要對股東負責,國家是對全民負責,不是只有少數人賺錢即可。國內的內需,必須先鞏固,再來求對外發展。讓我來舉個實例。

我們目前已有300萬的台灣人,旅居中國。一個台商一個月的生活必須是4萬塊台幣(在上海,4萬元是最保守的開銷)300萬的4萬,就是一千兩百億元。一年12個月下來,就是一兆四千多億。這麼多的內需,都在中國,台灣社會不會不蕭條嗎?

台灣人口兩千三百萬,就業人口數一千萬。留在中國的就業人數就佔了三百萬,以總人口的比例來算,是非常非常多的,甚至這一群在中國的台商,我們還沒把他的眷屬計算在內, 就已經使內需市場少了一兆四千億,再如此加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台灣很多城市,恐怕要變成空城了。請李桐豪先生去高雄中正路走一趟,就知道有多少空屋率!何況,這些空屋,還是應市府要求,有些根本沒掛上租售廣告牌。

社會安定應該駕馭於經濟發展之上。國家,目前應該是患不均。世上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落後,導致國家滅亡;只有社會不安定,才是危機。

匿名 提到...

中資不設限 吳家錄憂台灣被買光
〔記者廖千瑩、藍鈞達、楊雅民/台北報導〕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即將上路,新光金控副董吳家錄昨天再度表示憂慮,他說,若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尤其是銀行保險業等攸關國本的產業,投資上限最好不要超過二十%,也不能取得經營權,「否則台灣金融業給人家買光、將受制於人!」

吳家錄昨表示,MOU雖然要簽了,但相關細節都還沒有討論,尤其在開放投資金融業取得經營權一事,一定要特別注意。他說,台灣的銀行保險業是攸關國本的產業,開放中國來台投資一定要有限制,「否則會給人家買光光」,如果真的要來,投資上限不能超過三十%,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另在經營權方面也要設限。

此外,投資不動產眼光獨到的吳家錄,認為經濟已經在谷底,「下半年房地產應該會好」。

台銀:中銀來台 可能回頭搶台商生意

積極準備登陸的台銀董事長張秀蓮也不諱言,一旦中方銀行來台獲取台商資料,很可能會回頭搶台商生意。張秀蓮昨表示,台銀已向中國申請籌設分行,但仍未獲回應,她透露台銀將成立「大陸事務籌劃小組」,先進行人員訓練與資訊整合,為登陸設分行作準備。

對國銀摩拳擦掌,爭取在中國的辦事處升格成分行,以大做台商生意;張秀蓮認為,對岸銀行資源廣、分行多,未來若能來台徵信台商資料,將會有更強的競爭力。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高層也說,開放中國銀行業來台帶給國銀的衝擊,將會比國銀可以前往中國設分行,還要來的嚴重,可是討論卻相當少,「大家都只看好不看壞」。

兩岸銀行業規模大小也是問題,目前國銀龍頭台銀資本額五十一億美元,資產一千多億美元,若以去年中國銀行家雜誌(The Banker)的資料,中國上市銀行中,工商銀行資本額六百六十二億美元,資產規模一兆多美元;建設銀行資本額五百二十三億美元,資產九千多億美元,兩岸規模不能比,若沒有配套管制措施,競爭談何容易。

行庫高層認為,如果真的討論到開放中銀來台,最好能逐步放行,一次開放兩到三家,避免對國內銀行有太大的影響;而且,現在國銀利差極小,家數又多,中銀一來,很多中小型銀行很可能會受到傷害。

匿名 提到...

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政治問題,國家的任何經濟動向絕對不可能自外於政治議題。如果我們還只在見樹不見林的只取某一片面政策來討論這一年來台灣的巨大轉向,就無法看到馬英九的全面傾中戰略,他的劇本就是一步步都只為了把中國與台灣的"國界"抺去!等溫水把青蛙煮熟了,我們就自然鎖在中國了!

中國挺馬促統劇本
◎ 蔡政忠


有中國商務部與國台辦顧問背景的李非教授,日前曾經在美國華盛頓郵報透露:「CECA是兩岸統一的必要條件,CECA與ECFA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同樣內容」。四月二十五日,李教授出席北京大學世紀大講堂名為《台灣土改的啟示》演講中,再度爆出國共兩黨準備為馬英九二○一二連任之路草擬劇本。他指出,過去一年兩會兩輪談判初步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在第三輪兩會談判要解決兩岸金融合作、知識產權保護、投資保障與打擊經濟犯罪,從制度層面過渡到經濟制度層面,○八年經濟關係初步正常化只是解決兩岸直接三通的能源、貨物、信息的正常流動,○九年要搞資金、技術等高級經濟關係全面正常化,○八至一○年兩會要做的是經濟關係正常化與制度化,而二○一○年制度化是經濟整合的方案之一,而對台招商引資的戰略上,中國商務部分析台灣產業與消費精英幾乎都移轉到中國,最後階段將以吸收台灣「服務業」為主來為中國生產企業服務,從輕紡、石化到電子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對台招商,基本上都將台灣製造業給轉移了,台灣現在還保留一些高科技產業,但數量有限也不足以支撐台灣經濟的成長,所以在第四波對台商業戰略上將是針對台灣服務業的挖角與移轉,讓「生產性服務業」(又名為二.五產業)如金融、保險、物流、航運全部引進到中國。

至於兩岸何時會簽署和平協議?李教授根據胡錦濤《六點講話》對於和平協議來結束敵對狀態的簽署時機,分析中國國台辦內部工作會議預估在二○一一年馬英九要連任之前會做出行動,因為光有經濟正常化和制度化依現在國務院對台選情評估的報告是不足以讓馬英九順利連任,而中國在兩會二○一一年台灣總統大選前會排定會議時程來準備以「結束敵對狀態」替馬英九的連任加分,但對於台灣政治地位問題的關鍵性安排,中國會等馬英九沒有連任的包袱下進行對台灣政治地位問題的根本性解決!(作者為靜宜大學台研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