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日期:2008年11月26日
CALL IN主題:政府出手救房市 你支持還是反對?
來賓:
政大地政系教授 張金鶚
不動產投顧業者 顏炳立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蔡吉源
視訊連線:人民火大聯盟發言人 賴香伶


房價也該降,開發案牛步?
行政院大張旗鼓推出救房市八大措施。現在是政府出手救房市的時機嗎?如果該救,該用什麼方法?這個救房市八大措施,對房地產市場能有什麼實質幫助嗎?

講到救房市,現在的房價合理嗎?是不是該等房價下修到一定水準之後,政府再出手?這樣對建築上下游關聯產業來說,是不是太遲?張老師說,房市會倒退三年;但房仲業卻說,現在是進場撿便宜好時機。雙方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接下來的變化會如何?

一般民眾對現在的房價以及政府救市措施,有何看法?房價居高不下的理由是什麼?是現在房價雖高,但有錢人仍然很多,所以目前價位堪稱合理?還是各種低利率優惠貸款,撐住本應下跌的房價?

延長建照兩年,對建商有什麼幫助?是否真能解決房屋過度供給問題和建商資金成本問題?放寬投資移民門檻至1500萬,是否真能增加外來資本和房屋需求量?


房貸協商單一窗口、貸款成數從七成提高到八成,合理嗎?有作用嗎?許多業界人士,批評都市更新要蓋一百多個章,使得老舊社區無法加速發展。但是因此而加速都更審查速度,是否是理所當然的德政?

美國紓困例
次貸風暴來自美國房地產業,而在金融風暴中美國房地產業也受創嚴重,但似乎美國政府出手拯救的,是消費者以及金融銀行,而非建商或房仲業,原因何在?政府有一套完整的整體住房政策嗎?這樣的政策該如何制定?
150餘名學者連署向政府提出建言,台灣房市已處於泡沬化的十字路口上,強調開放陸資投資不動產,造成房市短期過熱,沈痛呼籲新政府要有所作為,勿使房市泡沬擴大甚至爆破。這些建言,政府聽進去了嗎?
來賓:
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主任 鍾經樊
資深財經記者 許啟智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 梁啟源
主計處最新經濟成長率數字
行政院主計處今日公佈了台灣今年與明年(預測)的最新GDP成長數字。這些數值代表了什麼意義?國外經濟機構如惠譽認為台灣明年的GDP為負0.7%,經濟學人則評估為1.3%。政府機關所公佈的數字,為何往往與國內外研究機構有如此大的落差?

消費券政策底定
政府以829億台幣大手筆祭出消費券政策,是否真能如政府的預期,能夠發揮刺激消費效果,貢獻出0.64%的GDP成長?而消費券的發放若要達到最大成效,關鍵是什麼?

新經濟振興措施
另外,行政院更提出四年4829億來振興產業,是否真能挹注GDP成長1.64%?自新政府上任以來,已經有過擴大內需、愛台12建設、9000億紓困、調降利率…等各式各樣的振興經濟政策與措施,為何今天還要再追加將近5000億元的特別預算來救經濟?

補助舊車換新,汽車業紓困
台灣的汽車業迫切需要援助嗎?汽車產業在台灣整體產業結構上,佔有何種地位?就在不久前,美國府會還為了要不要出手援救汽車業鬧的不可開交,正反意見並陳。美國紓困政策現在面臨的道德危機,對台灣的意義是什麼?

汽車產業是美國的民族產業,具有經濟與國族層級的多重象徵意義;但在台灣,汽車產業的重要性,能和美國的情況相比嗎?何況,先前政府已經規劃了各種針對規模不同企業的紓困方案,現在還有必要對某些特定產業救急嗎?
來賓:
財經記者 盧燕俐
政大金融系教授 李桐豪
財經雜誌社社長 林奇芬
視訊連線:
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 江鳳英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黃榮墩
花蓮縣前農業發展處長 杜麗華

舉債發放消費券,使用仍有限制
行政院大手筆對全民發放消費券,受惠最大的是誰?各行各業的狀況,有何差別?消費券的發行面額已確定是:500元六張,搭配200元三張,這樣的安排有何意義?面額要大還是要小比較好?

目前對消費券使用的限制,有道理嗎?營業稅能不能拿回來?雖然經建會表示消費券折現金,是觸法行為,然而經建會並沒有具體說明到底觸犯了什麼法律。究竟消費券折現有沒有犯法?
究竟,沒有營利事業登記證的攤販,或者沒開發票的計程車,需不需要收消費券?可以收嗎?真正的鈔票都有人仿冒,可以預見消費券也將成為仿冒集團的目標。防止偽券流通,有什麼具體做法?另外,假藉消費券名義的詐騙手段也可能出現,該如何有效防止?
現在的財政狀態,能夠負荷這種重大政策嗎?從結果來看,消費券的發放無異於舉債花錢;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曾說:「非常時代要有非常手段」,按照台灣目前的狀況看,這種說法成立嗎?究竟消費券是債留子孫的政策,還是發羊毛給羊?老百姓對此到底該高興還是難過?

消費券商機,業者動腦筋
為了搶搭消費券商機的順風車,業者花招百出。究竟各大產業如何面對消費券帶來的額外購買力?降價、促銷才是硬道理!消費券雖是全民雨露均霑的大紅包,但它的使用卻不如發放條件來得寬鬆;經濟效益的受惠基礎該如何擴大?消費券對農業與其他各種產業,也能有所幫助嗎?


消費券也能夠透過捐贈社福機構來抵稅,有道理嗎?怎麼花消費券,才能到物超所值的效果?還是八折變現較實在?究竟民眾該如何看待這份天上掉下來,但是其實屬於自己的禮物?
社福捐助管道
聯合勸募 (02)878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