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你不知道的中國(5):兩岸飲食文化大不同,中國飲食如何打動台灣人的心?



來賓:

世新公廣系助理教授 賴正能

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 袁明仁(陸委會台商張老師)

美食家 吳恩文

川菜料理老闆 鄭文強








從廚藝切磋交流到商場上交手,兩岸餐飲歷經什麼變化,從全聚德小肥羊和狗不理等餐飲集團主管來台談起,過去幾年中國餐飲嘗試打開台灣市場,像譚魚頭等,失敗機率多於成功機率?問題出在哪裡?是菜或口味的問題?還是別的問題?



打著中國第一美食的口號,就能吸引台灣人上門嗎?中國美食來台灣,行銷、宣傳怎麼做才能打動台灣人的心?飲食文化多元的台灣,號稱保留了完整的中國美食,歷經60年演變,台灣的"中國菜"和中國的「中國菜」,口味出現了哪些變化或異同?

中國人號稱吃的民族!真的吃出了文化與美味?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出現了哪些變化?中國那麼大,據聞中國菜有北鹹南甜西酸東辣等區別,真的是這樣?是因地制宜?氣候或文化因素?現在跟以前比較有哪些變化?

中國號稱八大菜系,不同菜系如何發展,各有哪些特色?中國菜為人詬病之處?




台灣研發出來或改良,中國沒有的「台製中國菜與小吃」有哪些?中國餐飲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一年吃1.5兆人民幣,每年二位數成長,真的很會吃?中國餐飲市場有哪些問題?衛生、競爭、菜量品質差;色、香、味都俱全嗎?

別人的弱點就是我們的機會?西進中國,台灣餐飲業者有哪些優勢?靠管理技術人才創意,還有什麼?兩岸分隔一甲子,台灣人能捉得住中國人的胃,搶得到市場嗎?中國人一餐消費幾十元人民幣,台灣人一餐消費幾千元台幣,去中國做生意,有利可圖嗎?還是要用量來帶業績?

用吃飯拉攏感情?中國政府官員用公款擺宴,一年吃上千億人民幣?成為飲食市場上的重要消費對象?西進中國,新天地不一定保證賺,台灣餐飲要在中國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餐飲也可以模仿?中國來台灣開店為假,學習台灣餐飲技術為真?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陸資來台投資開始受理,商辦住宅都開放!利多?炒作?苦了誰?



來賓:

政大地政系教授 張金鶚

資深媒體人 盧燕俐

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

政大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今日主要議題:

陸資來台買房,為何商辦及住宅都要開放?誰會買商辦?誰會買住宅?陸資投資房產,最有興趣的標的是什麼?主要的目的又為了什麼?住宅限制三年才能轉移,可以達到防止炒作的目的嗎?眷村改建也有二年移轉限制,結果人頭戶一堆?在台無居留權大陸人士,貸款成數可到五成,貸款擔保品哪來?如果三年後房價跌,買房大陸客不再繳貸款而成呆帳,風險誰來負?



來台投資設點的大陸企業購買不動產,貸款成數不設限,台灣銀行敢貸嗎?貸出去的風險在哪?台灣一般投資人買住宅或企業買商辦的貸款成數多少?台灣人買房、商辦,要不要擔保品?什麼擔保品?中國曾經因為房市過熱而採宏觀調控,打壓中國房市,但台灣自由市場,政府無法干預,房市被炒熱之後,小市民望屋要興嘆!



無殻蝸牛現在要進場買屋卡位嗎?有人說現在賣屋,以後就買不回來了,台灣房屋價格一路看漲嗎?直轄市效應、陸資開放買房、台灣房市被政策炒作起來,想買屋的民眾該怎麼辦?吸引陸資和專業人士來台,相關福利配套與權益比照外國人?陸資有比較特別? 台灣內需市場小、工資貴、環保法令限制又多,陸資為何要來台投資? 例如開放的紡織、塑橡膠業,台灣的工廠早就移到中國,現在開放陸資,有吸引力嗎?



台積電張忠謀說,開放陸資,技術、資金要分開,但分得開嗎?怎麼分?陸資來台只有數十億美金?政府推動兩岸產業搭橋專案,想要透過開放陸資參與國內投資,但是開放的項目是陸資想要的嗎?陸資想要的產業又是什麼?是台灣人在吵中資議題還是中資真的帶動台灣房市股市?美林證券說中資來台政治意義大於商業意義。透過兩岸雙向開放真的可以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開放陸資來台,陸委會傅棟成副主委說:「半年內不會有大資金」。那要什麼時候才會來?陸資的企業文化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外商開放、日商謹慎重細節,各個不同國家的商業作法不同,台灣人可以從陸資開放來台的過程中,學習到哪些企業文化?開放陸資來台,除了防止陸資從第三地來台的措施外,其它的防範措施為何?而在野的民進黨要提陸資管理機制,要怎麼管?能怎麼管?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Wenli問信聰:一點改變



Wenli從七月起,離開有話好說團隊,不過仍會繼續維護有話好說所有網路相關服務的運作,「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則調整為每週一次,歡迎觀眾提供您想問的問題給pts.sphere@gmail.com。

放暑假!小鬼當家?安排暑假生活,小孩父母各顯神通!



今日Call-In主題:暑假放輕鬆,孩子家長可以怎麼做?

來賓:

親子關係專家 吳娟瑜

屈尺國小校長 郭雄軍

藝人 何戎

導遊 陳受祿



今日預定議題:

FUN暑假!孩子們一年最期待兩個月的假期已經到來!假期該如何規劃,家長可是傷透腦筋。讓孩子不落於人後,安排輔導課、才藝班?是否有走出校園、安親班,另一個更生活化的學習方式?

暑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平時忙碌的家長,有個參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成長,父母不能缺席,但是許多因素卻導致家長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而受金融海嘯波及,部分孩子的假期將被打工時間填滿,及早投入職場,孩子的成長階段是否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政府或教育單位為孩子們規劃各式課程與營隊,補助弱勢家庭活動參與的學習費和餐費,省錢亦能學習到異於平時學校課業的知識,提早規劃,今年的暑假也可以很精采。

若是計畫國內或國外旅遊,旅遊業者和航空業皆提供不少折扣,搶佔暑假旅遊旺季,民眾亦可以及早規劃。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39):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創新高?結構性因素何在?



來賓: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邱俊榮

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榮璋

財經雜誌社長 林奇芬



今日主要議題:

六零年代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勞力密集的產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台灣經濟大幅發展,卻沒有貧富差距的問題,為何在八零年代產業轉型後,伴隨了貧富差距的問題?

主計處公佈台灣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和財政部財稅中心申報所得資料對照,台灣貧富差距甚大,最富的前5%和最貧的後5%相差62倍,並有逐年上升趨勢。台灣已經是像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了嗎?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有何結構性因素或個人因素?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講座教授王振寰認為,台灣貧富差距拉大6有外部與內部因素,外因是全球化與大陸崛起,內因是台灣未善用7大陸崛起之勢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其次是不公平的稅制。政府該如何減緩貧富差距擴大?提供更多社會福利和改變租稅結構真的能夠縮短貧富差距嗎?

MSCI明年要將台灣列入已開發國家,這對台灣人民來說,有何意義?

商業週刊曾經提到贏者圈和輸者圈的概念,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下,個人該如何因應以避免波及,陷入輸者圈的困境?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言論自由、社會互信在中國:從劉曉波文字獄到石首事件,中國發生什麼事?



來賓:

資深媒體人 楊憲宏

政治評論者 林保華

淡大中國大陸研究所長 張五岳

網路視訊連線:民運人士 王丹
中國公民記者 周曙光



言論、自由、憲章

劉曉波是誰?他做了些什麼?中共為何要逮捕他,而且以煽動顛覆政府這種嚴厲的罪名,加以指控?一部在外人眼中平鋪直敘,毫無威脅性的零八憲章,為何會引爆中國政府如此兇狠的反撲?


劉曉波到底做了哪些意圖顛覆國家的事?是行使言論自由,還是煽動犯罪?為何中國如此在乎零八憲章?共產黨究竟在怕些什麼?

劉曉波早在被逮捕起訴前,就已先被軟禁長達半年;而在世界人權日前夕,又被大舉逮捕入獄,中國到底想幹麼?殺一儆百?對全世界示威?馬總統六四二十周年時才說過,中國人權狀況有所進步,但到底進步在哪裡?

言論空間的緊縮,是否意味著中國政治將走上回頭的不歸路?中國懲罰、控管文字言論及思想的手段愈發細緻且嚴格,究竟中國官方透過這一連串的措施,想傳達給外界何種訊息?逮捕劉曉波,難道中國政治開放的問題就能解決?這種思潮能夠簡單鎮壓嗎?


無論是華文世界或各國政要、人權組織,都紛紛聲援劉曉波,但這一波波的表態有用嗎?現在的台灣,又能為劉曉波及中國人權做些什麼努力?




石首、屍首、失守





看似單純的社會案件,卻演變為數萬人上街力抗公安及武警的大規模群眾運動,究竟中國官方為何要大費周章地搶奪一具屍體?從湖北石守事件談起,我們如何理解中國暗潮洶湧的內部矛盾?

武警曾經一度被群眾加以驅退,這是中國群眾運動少見的場面,也引起了外人側目;這意味著中國官僚機器的社會控制力量有鬆動的跡象嗎?或者只是曇花一現的街頭現象?石首星火,可能燎原嗎?還是又一次的「螳臂擋車」?

儘管最後武警還是以更強大的暴力搶到了屍體,並宣稱化驗完成,但從一度壓不住反對力量以及武警公然搶屍的事實,顯然這件事情較外界所知深沉許多。中國面臨哪些挑戰與轉機?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你不知道的中國(4):台灣人該死?台商辛酸血淚、工人慘遭剝削!誰欺負誰?



來賓:

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 高為邦

資深財經記者 阮慕驊

工總常務理事 何語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孫友聯

越洋電話連線:香港中國勞動透視主任 黃靜文



台商人身安全

台商企業外移中國二十多年,看似找到另一片新天地,但是六月上旬一名工傷勞工,在索賠受挫、遭廠方僱用黑道暴打、官司纏訟又求助無門的情況下,憤而持刀追殺台籍幹部及雇主,造成兩死一重傷的慘劇;而已經失去一隻手的勞工劉漢黃也被拘捕,面臨極刑。



這則新聞在台灣,被從國族主義的偏狹角度解讀,成了「凶惡中國工人殘殺勤勞台灣雇主」的情緒性新聞,但在仇恨之外,事發原因有受到仔細的檢視嗎?從東莞台商遭殺害的雙輸結局談起,究竟台商為何被殺?而一百多個路人,面對凶殺命案發生,為何作壁上觀?除了遺憾與憤怒之外,台商在中國面對勞資緊張的結構性問題是什麼?



儘管這場血案震撼台灣,但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拼生意,拼到命都沒了?台商血濺中國的原因在哪裡?光鮮亮麗的營銷數字背後,台商在中國的辛酸血淚又有幾人知曉?台商又在中國製造了多少辛酸血淚?



「世界工廠」聽來無比冠冕堂皇,但它真正意味著什麼?寬鬆的投資條件、有效率的政府,是否意味著無比廉價的勞工、便宜的土地,或者優惠到不合理的獎勵投資政策?台灣企業為了追求溫順又便宜的勞動力,以及更低的環境、社會責任條件,以及因獨裁高壓而異常有效率的行政體系,自八○年代起便前仆後繼投入中國或東南亞等地投資,利潤的極大化追求卻以血汗工廠汙名為代價,最後惹來殺身之禍?在中國,這些條件仍然存在嗎?



中國各地許多人將怒殺台幹的劉漢黃譽為英雄,甚至是男性版的鄧玉嬌,中國人為何如此仇視台商,到了恨之欲其死的地步?究竟台灣人在中國做了些什麼,招致如此怨恨?一個因工傷殘的農民工失控的怒火,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是貧富差距、司法不公,還是貪污腐敗?



台企勞資關係緊張

台商真的苛待中國工人嗎?相較他國外資或是中國本地企業,中國工人如何看待僱用他們的台商?台資企業在中國社會的風評,究竟如何?法律政策制度,在中國行得通嗎?中國一法多制的問題很嚴重嗎?立法與執法之間的落差,是否令人無所適從,或者是增加了更多見縫就鑽的縫隙?台資企業在中國經營所遭遇到的實際情形究竟如何?



台幹管理中國工人,面對哪些辛酸?而在中國工人眼中,台幹的管理與態度,又有哪些嚴重問題?是中國人漫天喊價、擺明勒索?或者是台灣資本家剝削中國農民工,用完即丟的輕率態度引爆悲劇?投資中國是否處處風險?從人身安全、經營、政策與法律、投資及政治等各個面向加以
探討。



新勞動合同法通過之後,中國勞動市場、勞動人權的相關規範,以及包括台商在內的外來資本,在中國經營的成本有何變化?



難道暴力成了弱者僅有的最後雙輸手段?中國社會仍然以叢林法則運作?法律秩序保障誰的安全?外資企業鑽中國法律漏洞,做帳避稅、安全設施能省就省、職前訓練不完整、縮減員工福利、對員工欠缺關懷,為什麼會這樣?究竟如何解決台灣投資者在中國面臨的困境?倚賴政治性靠山,拿出更多投資保障協定?或者是重新審視勞動條件,更合理地對待中國勞動力?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北中高升格,美夢成真?國土重劃一天定生死,台灣未來怎改變?



今日Call-In主題:北中高都是直轄市,台灣未來充滿競爭力?

來賓:

政大台史所所長 薛化元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 陳朝建

自由撰稿員 吳芳銘




北中高升格確定

攸關台灣未來數十年發展的縣市升格評選,在一天之內做出了決定。誰能升格誰不能升格,社會大眾與政府該用什麼標準評估?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發展程度?是南北地理境界,還是產業類型與分工?




做為三都十五縣的先聲,北中高三直轄市升格已然確定,這個決策能夠真的讓台灣區域發展更為均衡嗎?這次的升格決定,對台灣未來的整體國土規劃、國家發展等各種面向,有何影響?



台灣行政區劃史

自有記載以來,台灣幾次重大的國土或區域重劃情形如何?從清朝、日本殖民政府到國民政府,這些政權在劃分台灣行政區劃時的主要考量,有何不同?而歷次不同的重新劃分,對台灣人的生活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台灣是M型國家?越遠離大都市越貧窮是不可扭轉的定律嗎?許多地方爭議性開發案或政策,都是從地方首長或官員振振有辭地宣稱「民眾窮怕了」開始,甚至因而引進或計劃引進博弈產業或各種高污染工業。從日本北海道經驗,我們可以看出什麼不同?



北海道百年計畫性開發的成功經驗,可能適用於台灣嗎?台灣主事官員心中,有的是國家百年大計,還是只有幾個月後的選舉?

以面積、腹地以及人口來看,台灣島上塞了四個直轄市,會不會太多?而人口數量又為何是升格的重要考量?200萬人口門檻的考量在哪?出生率逐年下降,各縣市為了爭奪資源,不斷聲稱各種開發或計畫是為了引入人口,但人口從哪裡來?從天而降?

這波國土重劃中,沒有被劃入三都的縣市地區,未來可能會面對何種困境?邊陲更邊陲、中心更中心?國土規劃,台灣有不同的選擇嗎?直轄市的分工,合理嗎?如果小縣市整併,統統歸中央,23縣市大幅精簡,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