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PNN/有話好說之【有話網講】036:藍綠對話實驗室 政治立場嚴重對立 藍綠青年如何對話?


來賓: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導演 傅榆

這些年來,台灣似乎落入了非藍即綠的氛圍中,不少人甚至連自己的立場都不敢表白。台灣的藍綠對立,真的已經嚴重到水火不容、無法對話了嗎?這集《有話網講》邀請到年輕的紀錄片導演傅榆,來跟我們談談,她所拍攝的《藍綠對話實驗室》,是否在台灣的年輕人中,看到了超越藍綠的可能?

傅榆表示,拍了藍綠對話實驗室後發現,相較於上一代,跟她同輩的這一代年輕人,確實較沒包袱,政治立場被批評也不大會生氣,也因此較容易有立場鬆動的可能。不過,整體來說,受到上一代的影響還是很深。

「那種感覺就像看到以前的我,我只知道自己偏藍或偏綠,然後以這個為出發點看政治相關的事件,或以為大部份人都跟自己的想法一樣」傅榆說,這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更多的是對政治的困惑和無奈,甚至轉而不願理會,從而對政治相關的公共議題更加冷漠。

傅榆說,她曾經參與一項研究,調查大學生的政治傾向是否會影響觀看美國牛事件的角度。接受調查的1千人當中,有1百多位自認偏綠、2百多位自認偏藍,剩下的全部自稱是沒立場的中間選民。調查發現,自稱偏綠者特別關心美牛相關知識、也會抵制美牛瘦肉精;自稱偏藍的人較不關心也不抵制,然後剩下的那群自稱中立者,反而更加漠不關心這個議題。

「我覺得這是不太好的現象吧,藍綠二分不僅讓人看事情的角度更兩極,這都是很不健康的。」傅榆表示,這就是為何她更覺得讓立場不同者積極對話是必要的,儘管對話不可能馬上就改變了什麼。

《藍綠對話實驗室》這部紀錄片,今年10月在CNEX影展放映時,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中研院台史所的吳叡人老師寫評論,他當時提到,一部紀錄片不可能改變現況,但這是一個契機,每個參與看片和對話的觀眾,都會被捲進這個過程中。

傅榆說,在放映紀錄片的過程中,發生兩件有趣的事。一件是第一場放映後,有2位女士上前去鼓勵她,事後她才知道其中一位是行政院長陳冲的夫人,「她想問我說,她常常很疑惑,政府政策真的那麼糟嗎?還是其實是為反對而反對?」傅榆說,由於當時她不知道這位女士是陳冲的夫人,以為只是偏藍的民眾,所以很委婉的回答說,許多人只是隨著自己的政治傾向在判斷事件,但其實應該更努力的去瞭解事件的正反面意見。

傅榆有點懊悔的說,假使當時她知道前來與她聊天的是陳冲的夫人,她雖然還是會很感謝她們對影片的評價和鼓勵,但很希望當時自己的回答會是:「政府有些政策真的是蠻糟的,可否請政府真的用心反省,而不是只認為別人反對就以為他是綠的,只是為反對而反對,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很努力了,這樣是不會進步的。」

另外一件趣事,則是發生在第2次放映後。有位觀眾認為,片中藍綠發言不太平衡,特別是影片中有2位較熱衷政治的年輕人:一個是因為反旺中事件很紅的陳為廷;另一位是爺爺身為四行倉庫抗戰英雄的上官。傅榆說,他們兩人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生命經歷,所以認同的歷史觀和政黨較為不同。不過,觀眾認為片中陳為廷太會講了,而上官又屬於「非典型藍」,所以感覺藍的氣勢比較弱,藍綠比重顯得有點失衡。

傅榆說,當時由於受限於時間,否則她很想要好好討論這個問題,她想問究竟什麼是「典型藍」?又什麼是「典型綠」呢?

「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官的確不是典型藍,他雖然認同國民黨,但願意去真正檢討國民黨的問題,也願意去抗議國民黨做不好的地方」傅榆認為,兩個互不相讓的價值觀要能夠「溝通」,除了彼此要平心靜氣的聽對方闡述立場外,重點勢必是有一方要退讓或妥協,否則對話是無法延續的。

傅榆說,她希望將來能夠持續紀錄藍綠青年的對話,透過這種刻意安排的長期對話實驗,觀察出不同的化學變化與火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