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內容推薦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麥當勞、達美樂,砷超標11倍?一級致癌物!學者籲勒令停業



來賓:

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 林杰樑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 邱弘毅

消基會秘書長、師大化學系教授 吳家誠



速食含砷超標11倍,問題有多嚴重?肯定會致癌或有生命危險嗎?砷是什麼?砷就是砒霜嗎?有機砷、無機砷?有何毒性?麥當勞的炸油裡為什麼會有砷?來源?一般家庭也會遇到?大型速食連鎖店應該都是聯合採購,為何只有三家出狀況?是個案還是冰山一角?麥當勞、達美樂說他們自行送驗都沒問題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會不會是消保官污賴人家?超標9倍以上,有可能搞烏龍嗎?




吃多少砷會中毒?砷的危害歷史?從烏腳病、癌症談起…試紙可以測油的酸鹼度,但怎麼測砷?砷究竟是物理累積還是化學變化?如何進入人體?能否排出?為何人體無法排除無機砷?在查出污染源前,該不該勒令停業?對業者會不會不公平?如果懷疑自己長期吃下含砷食物,我該怎麼辦?多喝水?什麼是消保官?權力有多大?對消費者有何重要?為何總是台北縣出問題?是台北縣消保官特別認真,還是台北縣速食店特別黑心?那其它縣市呢?政府下一步?勒令停業?停賣油炸品?







延伸閱讀:

感謝大家對節目的支持,有觀眾對今日節目來賓吳家誠提到的不沾鍋含毒的說法感到不安。有話好說在此附上相關資料,提供有興趣觀眾做參考。

環保署:鐵氟龍不沾鍋尚無致癌證據

消基會秘書長、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對不沾鍋的評論

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對不沾鍋的評論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40):資金回流潮?康師傅買101,台商卡位戰!金門免稅購物天堂?台灣前景一片光明?



來賓: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資深財經記者 阮慕驊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邱俊榮

台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黃達業



頂新買下101,台商回流潮湧現?大行情啟動?中資、台資、外資紛紛來台,台灣前景不可限量?買股、買匯、買媒體、買商辦,資金潮對實體經濟有何幫助?相較其他新興市場,台灣真是最璀璨的鑽石?還是自己過度樂觀?

資金潮將為台灣帶來什麼改變?政府有無能力引導資金真正投資產業?頂新、旺旺在中國打下一片天後,為何還要回台?鮭魚返鄉?中國市場變化?金門免稅,對台灣有何影響?

香港模式在金門可以運作嗎?免稅措施若如此優異,為何不在花蓮、澎湖、台北同步實施?為何獨厚金門?而免稅商務真能保證帶動區域經濟的成長嗎?能否帶動國家整體成長?台灣營業稅重嗎?資金、免稅…台灣新興產業究竟在哪裡?






國富論系列專題暫告一段落,感謝各位觀眾的支持。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活路外交狀況多?馬總統行程一變再變!台灣外交還有籌碼?堅守海峽中線!



來賓:

淡江美研所教授 陳一新

政大外交系教授 李登科

智庫諮詢委員 賴怡忠

軍事雜誌主任 施孝瑋




六月的久睦之旅,馬總統出訪中美洲,驗證活路外交新政策後表示,目標超乎預期,信心大增。到底什麼是活路外交?六月出訪,與尼國總統奧蒂嘉見面一波三折,事隔一個月,總統出訪又被奧蒂嘉多次放鴿子,安排好的行程卻又變來變去!不在乎既有的外交禮儀!奧蒂嘉到底是什麼樣的領導人?這是奧蒂嘉個人的性格特質?還是拉美領導人常見的風格?



派副總統接機、不出席國宴、雙方領導人見面又搞不定,最後峰迴路轉,奧蒂嘉欽赴馬下褟處晤談,並道歉,奧蒂嘉葫蘆裡在賣什麼藥?是想要測水溫?陳水扁和馬英九出訪尼國,同樣是總統,奧蒂嘉對待方式不一樣?還是一切看在錢的面子上?

馬總統此出訪中美洲,遇到不少狀況,除了奧蒂嘉數次爽約外,行前又遇到宏都拉斯政變,外交部原本表示宏國政情穩定,不料兩天之內,即證實賽拉亞總統遭罷黜,由於正值總統將出訪,第一線外交人員真的是狀況外,反應慢半拍?還是有苦說不出?出訪過程還暴露哪些問題?

如何看過去以來政府的外交政策,從務實外交、烽火外交、到活路外交,路為何走得這麼艱難?避免對峙,台灣可能被中國予取予求?與中國對峙,又將被邦交國予取予求?外交兩難如何突破?馬總統七月中美洲訪問,6/23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特別表示「台灣問題上將本著一中原則,反對任何國家政要與台灣進行官方往來」,這是官方例行表態,還是別有用心?

台灣只有23個邦交國,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島國。如何評價過去一年來我國與中國在中美洲的互動與交手?馬總統預計明年出訪南太平洋友邦,如何觀察中國的下一步?





馬總統出訪前,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6月下旬赴美訪問,特別指出兩岸關係發展不存在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問題,隨後在7月初接見台灣MOU金融代表團時,提出增加直航航班,開放海峽中線並撤飛彈的議題,王毅此時為何拋出這種說法?

到底什麼是海峽中線?1950年代為何劃定這條線,中方不承認海峽中線的存在,海峽中線對台灣的國防安全,又有哪些重要意義?開放後將產生哪些重大改變?對區域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穩定又存在什麼樣的含義?

馬總統為何親自出面否決國台辦主任王毅的提議?總統應該親自回應嗎?王毅隨後又表示開放海峽中線,將待日後兩會協商,是因為碰到軟釘子趕快找下台階?兩岸雖和解,但經濟議題都還沒處理好,中方為何急著要將政治議題拋出來?




中國想要扮演東亞大國角色,拓展海洋勢力成為重要觀察指標,而突破第一島鏈則是當務之急,如今中方先拋出開放海峽中線,希望台海議題內政化,而日方提出與那國島駐軍議題,是否也代表了日本對兩岸關係變化的焦慮?

中國是否已具備突破第一島鏈的實力?傳出日方擬駐軍與那國,這個離台灣只有110公里的小島,島民擔憂附近海域的敏感,為了安全起見,希望駐軍,但目前傳出可能只設雷達站,從駐軍到雷達站,日本在對台灣邊境管理上態度的轉變,代表什麼意涵?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你不知道的中國(5):兩岸飲食文化大不同,中國飲食如何打動台灣人的心?



來賓:

世新公廣系助理教授 賴正能

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 袁明仁(陸委會台商張老師)

美食家 吳恩文

川菜料理老闆 鄭文強








從廚藝切磋交流到商場上交手,兩岸餐飲歷經什麼變化,從全聚德小肥羊和狗不理等餐飲集團主管來台談起,過去幾年中國餐飲嘗試打開台灣市場,像譚魚頭等,失敗機率多於成功機率?問題出在哪裡?是菜或口味的問題?還是別的問題?



打著中國第一美食的口號,就能吸引台灣人上門嗎?中國美食來台灣,行銷、宣傳怎麼做才能打動台灣人的心?飲食文化多元的台灣,號稱保留了完整的中國美食,歷經60年演變,台灣的"中國菜"和中國的「中國菜」,口味出現了哪些變化或異同?

中國人號稱吃的民族!真的吃出了文化與美味?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出現了哪些變化?中國那麼大,據聞中國菜有北鹹南甜西酸東辣等區別,真的是這樣?是因地制宜?氣候或文化因素?現在跟以前比較有哪些變化?

中國號稱八大菜系,不同菜系如何發展,各有哪些特色?中國菜為人詬病之處?




台灣研發出來或改良,中國沒有的「台製中國菜與小吃」有哪些?中國餐飲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一年吃1.5兆人民幣,每年二位數成長,真的很會吃?中國餐飲市場有哪些問題?衛生、競爭、菜量品質差;色、香、味都俱全嗎?

別人的弱點就是我們的機會?西進中國,台灣餐飲業者有哪些優勢?靠管理技術人才創意,還有什麼?兩岸分隔一甲子,台灣人能捉得住中國人的胃,搶得到市場嗎?中國人一餐消費幾十元人民幣,台灣人一餐消費幾千元台幣,去中國做生意,有利可圖嗎?還是要用量來帶業績?

用吃飯拉攏感情?中國政府官員用公款擺宴,一年吃上千億人民幣?成為飲食市場上的重要消費對象?西進中國,新天地不一定保證賺,台灣餐飲要在中國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餐飲也可以模仿?中國來台灣開店為假,學習台灣餐飲技術為真?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陸資來台投資開始受理,商辦住宅都開放!利多?炒作?苦了誰?



來賓:

政大地政系教授 張金鶚

資深媒體人 盧燕俐

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

政大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今日主要議題:

陸資來台買房,為何商辦及住宅都要開放?誰會買商辦?誰會買住宅?陸資投資房產,最有興趣的標的是什麼?主要的目的又為了什麼?住宅限制三年才能轉移,可以達到防止炒作的目的嗎?眷村改建也有二年移轉限制,結果人頭戶一堆?在台無居留權大陸人士,貸款成數可到五成,貸款擔保品哪來?如果三年後房價跌,買房大陸客不再繳貸款而成呆帳,風險誰來負?



來台投資設點的大陸企業購買不動產,貸款成數不設限,台灣銀行敢貸嗎?貸出去的風險在哪?台灣一般投資人買住宅或企業買商辦的貸款成數多少?台灣人買房、商辦,要不要擔保品?什麼擔保品?中國曾經因為房市過熱而採宏觀調控,打壓中國房市,但台灣自由市場,政府無法干預,房市被炒熱之後,小市民望屋要興嘆!



無殻蝸牛現在要進場買屋卡位嗎?有人說現在賣屋,以後就買不回來了,台灣房屋價格一路看漲嗎?直轄市效應、陸資開放買房、台灣房市被政策炒作起來,想買屋的民眾該怎麼辦?吸引陸資和專業人士來台,相關福利配套與權益比照外國人?陸資有比較特別? 台灣內需市場小、工資貴、環保法令限制又多,陸資為何要來台投資? 例如開放的紡織、塑橡膠業,台灣的工廠早就移到中國,現在開放陸資,有吸引力嗎?



台積電張忠謀說,開放陸資,技術、資金要分開,但分得開嗎?怎麼分?陸資來台只有數十億美金?政府推動兩岸產業搭橋專案,想要透過開放陸資參與國內投資,但是開放的項目是陸資想要的嗎?陸資想要的產業又是什麼?是台灣人在吵中資議題還是中資真的帶動台灣房市股市?美林證券說中資來台政治意義大於商業意義。透過兩岸雙向開放真的可以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開放陸資來台,陸委會傅棟成副主委說:「半年內不會有大資金」。那要什麼時候才會來?陸資的企業文化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外商開放、日商謹慎重細節,各個不同國家的商業作法不同,台灣人可以從陸資開放來台的過程中,學習到哪些企業文化?開放陸資來台,除了防止陸資從第三地來台的措施外,其它的防範措施為何?而在野的民進黨要提陸資管理機制,要怎麼管?能怎麼管?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Wenli問信聰:一點改變



Wenli從七月起,離開有話好說團隊,不過仍會繼續維護有話好說所有網路相關服務的運作,「Wenli問信聰」網路單元,則調整為每週一次,歡迎觀眾提供您想問的問題給pts.sphere@gmail.com。

放暑假!小鬼當家?安排暑假生活,小孩父母各顯神通!



今日Call-In主題:暑假放輕鬆,孩子家長可以怎麼做?

來賓:

親子關係專家 吳娟瑜

屈尺國小校長 郭雄軍

藝人 何戎

導遊 陳受祿



今日預定議題:

FUN暑假!孩子們一年最期待兩個月的假期已經到來!假期該如何規劃,家長可是傷透腦筋。讓孩子不落於人後,安排輔導課、才藝班?是否有走出校園、安親班,另一個更生活化的學習方式?

暑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平時忙碌的家長,有個參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成長,父母不能缺席,但是許多因素卻導致家長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而受金融海嘯波及,部分孩子的假期將被打工時間填滿,及早投入職場,孩子的成長階段是否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政府或教育單位為孩子們規劃各式課程與營隊,補助弱勢家庭活動參與的學習費和餐費,省錢亦能學習到異於平時學校課業的知識,提早規劃,今年的暑假也可以很精采。

若是計畫國內或國外旅遊,旅遊業者和航空業皆提供不少折扣,搶佔暑假旅遊旺季,民眾亦可以及早規劃。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國富論專題(39):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創新高?結構性因素何在?



來賓: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國源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邱俊榮

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榮璋

財經雜誌社長 林奇芬



今日主要議題:

六零年代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勞力密集的產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台灣經濟大幅發展,卻沒有貧富差距的問題,為何在八零年代產業轉型後,伴隨了貧富差距的問題?

主計處公佈台灣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和財政部財稅中心申報所得資料對照,台灣貧富差距甚大,最富的前5%和最貧的後5%相差62倍,並有逐年上升趨勢。台灣已經是像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了嗎?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有何結構性因素或個人因素?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講座教授王振寰認為,台灣貧富差距拉大6有外部與內部因素,外因是全球化與大陸崛起,內因是台灣未善用7大陸崛起之勢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其次是不公平的稅制。政府該如何減緩貧富差距擴大?提供更多社會福利和改變租稅結構真的能夠縮短貧富差距嗎?

MSCI明年要將台灣列入已開發國家,這對台灣人民來說,有何意義?

商業週刊曾經提到贏者圈和輸者圈的概念,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下,個人該如何因應以避免波及,陷入輸者圈的困境?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言論自由、社會互信在中國:從劉曉波文字獄到石首事件,中國發生什麼事?



來賓:

資深媒體人 楊憲宏

政治評論者 林保華

淡大中國大陸研究所長 張五岳

網路視訊連線:民運人士 王丹
中國公民記者 周曙光



言論、自由、憲章

劉曉波是誰?他做了些什麼?中共為何要逮捕他,而且以煽動顛覆政府這種嚴厲的罪名,加以指控?一部在外人眼中平鋪直敘,毫無威脅性的零八憲章,為何會引爆中國政府如此兇狠的反撲?


劉曉波到底做了哪些意圖顛覆國家的事?是行使言論自由,還是煽動犯罪?為何中國如此在乎零八憲章?共產黨究竟在怕些什麼?

劉曉波早在被逮捕起訴前,就已先被軟禁長達半年;而在世界人權日前夕,又被大舉逮捕入獄,中國到底想幹麼?殺一儆百?對全世界示威?馬總統六四二十周年時才說過,中國人權狀況有所進步,但到底進步在哪裡?

言論空間的緊縮,是否意味著中國政治將走上回頭的不歸路?中國懲罰、控管文字言論及思想的手段愈發細緻且嚴格,究竟中國官方透過這一連串的措施,想傳達給外界何種訊息?逮捕劉曉波,難道中國政治開放的問題就能解決?這種思潮能夠簡單鎮壓嗎?


無論是華文世界或各國政要、人權組織,都紛紛聲援劉曉波,但這一波波的表態有用嗎?現在的台灣,又能為劉曉波及中國人權做些什麼努力?




石首、屍首、失守





看似單純的社會案件,卻演變為數萬人上街力抗公安及武警的大規模群眾運動,究竟中國官方為何要大費周章地搶奪一具屍體?從湖北石守事件談起,我們如何理解中國暗潮洶湧的內部矛盾?

武警曾經一度被群眾加以驅退,這是中國群眾運動少見的場面,也引起了外人側目;這意味著中國官僚機器的社會控制力量有鬆動的跡象嗎?或者只是曇花一現的街頭現象?石首星火,可能燎原嗎?還是又一次的「螳臂擋車」?

儘管最後武警還是以更強大的暴力搶到了屍體,並宣稱化驗完成,但從一度壓不住反對力量以及武警公然搶屍的事實,顯然這件事情較外界所知深沉許多。中國面臨哪些挑戰與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