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祖墳,對於他究竟存有多大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向來不會是旁人說了算。不過,在台灣的東部,卻從民國99年至今,就開始了一場以「開發觀光、城鄉發展」為由,卻可能破壞原住民文化的遷葬爭議。
這個爭議,所牽涉到的不只是情感或宗教面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社會究竟如何看待原住民文化,又該如何尊重、保存且發展這些在漢人開發、政權更迭過程中,早已逐漸消逝的文明。
《有話網講》這集邀請到長期關心原住民部落文化的公民記者陳睿哲,來告訴我們,為何必須關心卡地布部落拒遷祖墳的爭議。
陳睿哲指出,在2010年時,台東市公所以「開發觀光、城鄉發展」為由,打算把位在知本的第六公墓,以及鄰近阿美族加路蘭部落的第十公墓遷移,以做為公園預定地。不過,由於事前並沒有徵求當地部落族人的同意,就用一紙公文想要牽動深埋地底的先人遺骸,讓許多部落的族人感到非常不滿,認為政府的舉動不只不尊重他們,更可能粗暴地斬斷部落的根。
「對於這些族人來說,那不只是祖墳,更是整個文化的根本」陳睿哲表示,過去其實部落傳統並不是用公墓來埋葬自己親人的遺體,而是在自家地下,妥善地將親人的遺體以蹲姿擺在甕中。不過,由於日本統治時,認為這種方式「不衛生也不文明」,因此要求部落的族人將親屬遺體集中在公墓。
「這是跟漢人殯葬傳統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陳睿哲強調。因為對於漢人來說很熟稔的「墓碑」、「撿骨」或「靈骨塔」概念,都不是原住民文化的殯葬習慣,也因此當台東市公所想要把「無主墳」集中火化處理來遷葬時,才會在部落引起如此大的反彈。
陳睿哲說,在卡地布的卑南葬儀文化中,祖墳也不是像漢人一樣,一人一個墓碑、一小塊地的方式在祭祀先人,而是同一片土地下,可能同時疊著好幾十具的祖先遺體。正因如此,當那片漢人眼中的「無主墳」公墓要被挖掉蓋公園時,撕扯的是整個部落的情感,因為那一片「無主墳」是屬於不同家族、大家共同的祖先,沒人想看到自己祖父母的安息之地,慘遭挖掘與遺棄。
面對卡地布部落的爭議,或許有人會在心中思忖:「有那麼嚴重嗎」?但或許,大家都該藉此機會,好好地停下來思考,面對死亡與追憶先人的方式,我們究竟有什麼立場可以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慣習?
編按:「卡地布」即為「知本」名稱的由來,「知本」二字的閩南語發音與「地布」接近
※延伸閱讀
3. 卡地布部落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