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
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楊泰順
前親民黨發言人 賴岳謙
前民進黨立委 郭正亮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 張宏林
國是會議的必要性與問題?
國是會議、國發會、經發、經續會的歷史與脈絡?
這時候拋出國是會議,原因?目的?
難道就這樣等三年嗎?怎麼看小英今天的投書?
馬政府失控爆衝?又要馬總統召開國是會議?邏輯完全不通?
對話總是好事!能坐下來,總是個開始?
台灣目前問題根本原因?朝野藍綠對立?政府公民無對話空間?
核四公投爭議、大埔強拆,國是會議能解決什麼?
中國政策、兩岸經貿,國是會議又能解決什麼?
失控執政黨,失能在野黨,台灣政黨政治的荒謬!
1 則留言:
1.這是一個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節目,說它政論節目,其實徹底貶抑了它的價值。
2.推薦這集的理由:對於民主、政治與台灣現狀彼此間所形成的拉扯,可以在節目裡看到這樣的平台發揮了很好的功能,說明如下列諸點。
3.對於參與或關注政治的學者來說,他們著重在制度面的完善,儘管我覺得前提需要建立在多數人具有獨立且理性判斷基礎之上,然而以現況來說,要達成這樣的前提還有很遙遠的路程,試想當你走在人潮壅擠的車站、夜市、賣場、展覽場、博覽會、家庭聚會時,有多少人可以有足夠理性、客觀並具有一套初步完整的見解來討論發生在生活周遭的公共議題?
4.對於當下不滿的公民來說,他們著重在一個看似逐漸凝聚的共識卻又無法影響眼前無法認同的政策或國家決策,他們要的是一個發聲的機會,因為眼前的施政方式與制度本身讓他們失望,但可預見還有3年的時間要持續煎熬下去,然而就算熬過去了,三年後的情勢是否真的還有機會讓他們再導回心中期盼的美好? 這樣的恐懼,越來越是明顯。
5.要達成公義民主的代價很高,需要時間與環境去醞釀,而這兩個因素卻也都要付出極為艱辛的代價。以台灣目前的現況,公民意識不足而制度也有很大的缺陷,修正得靠4年1次的時間去逐步覺醒與調整,但我們有多少的4年可以作為資本? 此外,在當前金錢掛帥的環境氛圍下,卻又有多少空間可以讓多數人去重視公義的本質? 洪案之所以能凝聚25萬人上街,因為它不會損及其他一般民眾的利益,反觀苗栗大埔案,當事人的基本權力、政府誠信與社會正義被完全的踐踏,卻又能凝聚多少人響應呢? 相信絕對不會有25萬人去聲援,因為它和利益與金錢糾結在一起了,在都市更新、獲取利益、金錢至上這三個前提之下,還有多少比例的熱血公民願意去聲援受害者被不正義的霸凌?
6.回家期間,不小心看到其他的"政論節目",有讓人吐血的感覺,全是臆測、推測與謾罵,看不到有太多幫助公民如何去思考這些議題的部分,反正設定立場後開炮就夠了。
7.形式上的民主很簡單,但要建立一個公義的民主國家卻可能是不見得能達成的夢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