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討論“薪資”的節目,卻找一個“做出口貿易”的企業主,來對“基本工資”發言,奇怪吧!。請問“貿易公司”有其專業性,怎麼會有領取“沒有技術能量之基本工資”的員工? 再者,據本人所知,真正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勞工團體,臺灣的工會可歸類為下麵幾種:民營企業工會、公營事業工會、職業工會、產業工會、和工會聯合組織, 請問“臺灣勞工陣線”有多少會員?是否能代表臺灣的大部分勞工,公視找他們來代表所有的勞工發言,是否恰當?邱俊榮(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和孫友聯(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在談薪資對經濟的效應時,他們認為當基本工資上升時,就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消費,進而可以幫助經濟的提升,很不幸的是他們的觀點是錯的。這個涉及經濟學的“乘數”理論,但是這個在一個封閉的社會,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對於“地球村”的今天,“乘數”的作用被大量的降低。這就是為什麼馬英九政府的“消費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換句話說,消費所引起的“乘數”效應,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流到“境外的生產廠商”。今天在各個商場看到最多的是“中國製造”的產品,而經濟能力弱的人和經濟能力強的人對物品有相同的需求,例如:經濟強的人可能會買“德國制”的電子產品,而經濟弱的人則會買“中國制”的電子產品。當臺灣的基本工資升高的時候,生產成本也跟著升高,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售價也會因而提高。當市場上存在低價的“中國制”產品時,即使是那些工資被價高的勞工,也會捨棄價錢較高的國產品,而去購買那些相對比較便宜的“中國制”產品。臺灣是一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當“臺灣製造”因為生產成本提升而提升售價之後,在這個“世界村”的市場是否還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大的問題。臺灣有不少政治人物、勞工團體、和學者都提議“富人應該支付更多的稅款”、“企業家應該負責產業升級的責任”,那麼“勞工團體”將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請問,社會上有多少已經成家立業的兄弟姐妹,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會每年拿出一部分的錢,來分給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兄弟姐妹?假如這不是社會上的常態,那麼你們怎麼可能期待“陌生人”會心甘情願的對別人分享他們的財富?如果社會產生“仇富心態”,最終結果只會是“富人移民國外”、“企業外移國外”。臺灣最喜歡說的話就是“產業升級”。如果“產業升級”是那麼容易的話,電子五哥就不會從臺灣跑到大陸沿海,然後再從大陸沿海跑到鄭州、重慶等內陸城市。“產業升級”如果是那麼容易的話,那麼臺灣政府就不會“哭爹求娘的”要向美國買“飛機”和“潛艇”了,臺灣不是有造飛機的“漢翔公司”、造船的“中船公司”?回顧二十年前,當臺灣經濟大鳴大放的時候,許多工廠不都是以“提高工資”來吸引員工,甚至還有以“國外旅遊”和“介紹費-作為員工引進員工的獎勵”?因此,要想提升工資的最好方法,就是“協助廠商賺錢”,只要有錢賺廠商就會釋放工作機會,也就會因為爭取員工而提升工資和福利。這個道理就和養雞一樣,只有“當母雞吃得好”時,才會下更多的蛋,而不是採用“殺雞取卵”方式。
樓上也陷入理想的經濟學就是「企業獲利後一定會創造就業」但也要澄清的是基本工資沒那麼簡單不過政府最簡單找雙方人馬吵一吵加起來除以二就好了又是那種遇見自己不喜歡就開始質疑對方身分的人
1999年到2009年間,台灣人的實質GDP成長了17.5%但薪資卻是4.3%的負成長。經濟成長的果實被誰偷走了?2008年的GDP中47%給了受雇者當薪資,5%繳稅,都遠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而企業盈餘卻吃掉了GDP的48%,遠較上述國家高。企業盈餘一部份來自於租稅減免,而且偏厚對促進就業貢獻很小的高科技產業。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為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的14.8%;而某家晶圓代工龍頭廠商在2005年盈餘934 億元,繳稅金額卻僅有2 億元(盈餘的0.2%)!2007年時,當過股王的聯發科稅率僅4.2%,最愛台的奇美僅5%,台積電也僅9.6%,而其他產業的營業稅則高達25%。賺錢較難的傳統企業反而要繳較高的稅賦,這不是在逼迫(或暗示、縱容)他們剝削員工的工時和薪水嗎?劫貧濟富導致稅基流失,而政府也樂得以沒有財政能力為藉口,推卸政府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方面該承擔的責任。2012年台灣的稅率僅佔GDP的8.4%,遠低於新加坡的13.4%、香港的13.9%和韓國的25.6%,更遠遠低於北歐國家的43 ~ 49%,歐洲的40% ~ 50%左右,以及美國的42%。稅率低,得到好處的不是該被扶助的人,而是富人──由於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並壓低各種資本利得稅,全國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有15位全年所繳稅額不及總所得1%,甚至有8位免繳稅。財源不足使得政府開始推卸該承擔的政府責任與服務,並帶頭將編制內員工改為退休福利薄弱的約聘僱人員,甚至再改為工作更加沒保障的非典型就業。2012年政府支出所佔GDP的比例為16%,低於新加坡的17%和香港的17.3%,更遠低於韓國的33%和日本的42%,更遠遠低於丹麥的58.4%、法國的56.2%,以及英國的51.2%和美國的42.2%。表面上以節省支出為藉口,實際上卻在規避政府應負起的責任,包括財富重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等。政府劫貧濟富,把錢挪給了企業主;繼而規避責任,任由勞工被迫休無薪假、失業而無社會保險,低薪而無社會福利,因此受薪階級為了溫飽而只好冒著過勞死的風險去加班,日子過不下去就燒炭自殺。以上節錄自此網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5305另產業升級的策略與案例,可參考該書第11~13單元。
說這麼多政府不知道嗎?
臺灣有不少勞工運動者最喜歡講“企業獲取了大部分的利潤”,而勞工所得到的,相較於企業的所得似乎偏少。這是事實,但是經營企業也是冒著相當的風險,環顧歷史也有相當多的企業倒閉,所以企業主得到較多的利潤是合理的。如果你不服氣,你自己來當老闆試試看! 許多企業有年終獎金制度,賺錢企業的年終獎金最高可以到達二十幾個月的薪資。因此,要想提升工資的最好方法,就是“協助廠商賺錢”,而不是“殺雞取卵”,因為“趕走企業”對社會、國家、人民都沒有好處。。如果社會產生“仇富心態”,最終結果讓“富人移民國外”、“企業外移國外”,將會導致更多的失業人口。今天臺灣經濟問題的發生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產業的大量外移!在產業外移之後(台商在大陸東南沿海雇用的大陸員工,大約為1,700萬人,光是鴻海一家就雇用了大約100萬的大陸勞工),勞工會大量失業,然後勞工減少消費,導致商店物流等的生意蕭條,進而影響全國的經濟狀態。
勞工沒有承擔風險嗎?在理想的經濟學中不能存活的企業應該淡出市場受雇的勞工也同樣沒有工作然而現在很多公司不願意付出相對應的成本就變成台灣現在這樣
根據樓上那位匿名者的言論“不能存活的企業應該淡出市場”!我完全同意這樣的言論。相同的“賺取最低基本工資的勞工也應該被市場淘汰”,因為賺取基本工資的勞工,都是沒有技能的勞工。市場上有特別技能的勞工,沒人是賺取基本工資的。根據“勞運團體”的訴求“企業應該升級,好提升勞工的工資”的論調,基本工資更應該取消,這樣才能讓那些沒有技能的勞工尋求“技術升級”。在世界村的競爭中,就該讓那些沒有技能的勞工被淘汰。
基本工資英文為「living wage」,也就是「維生」所須的薪資。個人以為,即使洗碗工、搬運工等某些職務不需要特殊技能(其實或許有但不為人知),這社會總還是需要他們,當其無法維生時,相關產業又要如何運作?另提供兩篇文章的觀點供參考~__……根據盧騷的「社會契約論」,政府權力來自於每一個民眾一票這樣地捐出來的權力,當然老百姓要問:政府有沒有公平地照顧到每一個人…………諾貝爾獎得主應該都已經是張五常不敢挑剔的經濟問題專家了,怎麼還可以對同一個人的經濟政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因為經濟學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算出一堆數字,經濟政策則是在真實世界裡劫貧濟富,讓人無以維生,讓人沒有意願生小孩……節錄自「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1.html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2_05.html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3.html__……另一方面,勞工關心勞動貧窮化問題,因此主張提高基本工資。問題是:除非同時提高勞工的產值,否則提高基本工資反而可能讓企業界更加不願意聘僱正式員工,而使得非典型就業問題更加猖獗(實質上勞工反而受害)。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就跟中老年人工作保障完整有關:這些工作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是合理的,在不景氣時便成資方的成本降不下來,只好靠僱用非典青年來降低成本,維持對外的產業競爭力──歐洲青年失業的主要幫兇,竟然就是他們的父母、叔伯。社會問題總是盤根錯節,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實際上或許糾葛著一大團比什麼都嚴重的潛在問題,隨時等著爆發。當媒體競相比賽嘩眾取寵與白癡的程度時,閱聽人很難不去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忽略攸關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節錄自「從歐債危機看台灣的核心問題」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1224.html
基本工資英文為「living wage」,也就是「維生」所須的薪資。個人以為,即使洗碗工、搬運工等某些工作不需要特殊技能,這社會總還是需要他們,當他們無法維生時,相關產業又要如何運作?另提供兩篇文章的觀點供參考~__……根據盧騷的「社會契約論」,政府權力來自於每一個民眾一票這樣地捐出來的權力,當然老百姓要問:政府有沒有公平地照顧到每一個人…………諾貝爾獎得主應該都已經是張五常不敢挑剔的經濟問題專家了,怎麼還可以對同一個人的經濟政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因為經濟學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算出一堆數字,經濟政策則是在真實世界裡劫貧濟富,讓人無以維生,讓人沒有意願生小孩……節錄自「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1.html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2_05.html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3.html__……另一方面,勞工關心勞動貧窮化問題,因此主張提高基本工資。問題是:除非同時提高勞工的產值,否則提高基本工資反而可能讓企業界更加不願意聘僱正式員工,而使得非典型就業問題更加猖獗(實質上勞工反而受害)。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就跟中老年人工作保障完整有關:這些工作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是合理的,在不景氣時便成資方的成本降不下來,只好靠僱用非典青年來降低成本,維持對外的產業競爭力──歐洲青年失業的主要幫兇,竟然就是他們的父母、叔伯。社會問題總是盤根錯節,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實際上或許糾葛著一大團比什麼都嚴重的潛在問題,隨時等著爆發。當媒體競相比賽嘩眾取寵與白癡的程度時,閱聽人很難不去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忽略攸關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節錄自「從歐債危機看台灣的核心問題」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1224.html
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財經政策實際上在徹底改變美國這個民主國家的民主化程度:急遽擴張的財富集中現象使得 top1% 的人變成新興的領主,而其他 top 9% 的人變成他們的騎士與僕役,它們一起吞食掉所有經濟成果的果實;而較低所得的 90%已經變成新的奴隸階層,無法跟新領主一起分享社會進步的果實。這是一個以「市場」為名的新封建制度,假如這個問題不積極地加以解決,社會的衝突有可能再度擴大,以致於興起一波新的革命。另一方面,台灣最近一直想學韓國和新加坡,但是韓國的貧富差距直追印度,而新加坡更是誇張到比第三世界更不像樣。只看 GDP 沒有多大意義,甚至還可能很扭曲。要不要學韓國和新加坡,還得要看你的所得是在 top10% 還是在其他的 90%。如果只管 GDP 而不管分配,你可能當了奴隸還替封建貴族鞠躬稱謝!節錄自「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 shall use the card picture from the Rider-Waite Deck. Does this imply that all the possible emotions of a human being can be coated in 78 playing card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mdKPKD9X8
張貼留言
11 則留言:
這是個討論“薪資”的節目,卻找一個“做出口貿易”的企業主,來對“基本工資”發言,奇怪吧!。請問“貿易公司”有其專業性,怎麼會有領取“沒有技術能量之基本工資”的員工? 再者,據本人所知,真正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勞工團體,臺灣的工會可歸類為下麵幾種:民營企業工會、公營事業工會、職業工會、產業工會、和工會聯合組織, 請問“臺灣勞工陣線”有多少會員?是否能代表臺灣的大部分勞工,公視找他們來代表所有的勞工發言,是否恰當?
邱俊榮(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和孫友聯(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在談薪資對經濟的效應時,他們認為當基本工資上升時,就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消費,進而可以幫助經濟的提升,很不幸的是他們的觀點是錯的。這個涉及經濟學的“乘數”理論,但是這個在一個封閉的社會,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對於“地球村”的今天,“乘數”的作用被大量的降低。這就是為什麼馬英九政府的“消費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換句話說,消費所引起的“乘數”效應,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流到“境外的生產廠商”。
今天在各個商場看到最多的是“中國製造”的產品,而經濟能力弱的人和經濟能力強的人對物品有相同的需求,例如:經濟強的人可能會買“德國制”的電子產品,而經濟弱的人則會買“中國制”的電子產品。當臺灣的基本工資升高的時候,生產成本也跟著升高,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售價也會因而提高。當市場上存在低價的“中國制”產品時,即使是那些工資被價高的勞工,也會捨棄價錢較高的國產品,而去購買那些相對比較便宜的“中國制”產品。
臺灣是一個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當“臺灣製造”因為生產成本提升而提升售價之後,在這個“世界村”的市場是否還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大的問題。臺灣有不少政治人物、勞工團體、和學者都提議“富人應該支付更多的稅款”、“企業家應該負責產業升級的責任”,那麼“勞工團體”將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請問,社會上有多少已經成家立業的兄弟姐妹,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會每年拿出一部分的錢,來分給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兄弟姐妹?假如這不是社會上的常態,那麼你們怎麼可能期待“陌生人”會心甘情願的對別人分享他們的財富?如果社會產生“仇富心態”,最終結果只會是“富人移民國外”、“企業外移國外”。
臺灣最喜歡說的話就是“產業升級”。如果“產業升級”是那麼容易的話,電子五哥就不會從臺灣跑到大陸沿海,然後再從大陸沿海跑到鄭州、重慶等內陸城市。“產業升級”如果是那麼容易的話,那麼臺灣政府就不會“哭爹求娘的”要向美國買“飛機”和“潛艇”了,臺灣不是有造飛機的“漢翔公司”、造船的“中船公司”?回顧二十年前,當臺灣經濟大鳴大放的時候,許多工廠不都是以“提高工資”來吸引員工,甚至還有以“國外旅遊”和“介紹費-作為員工引進員工的獎勵”?因此,要想提升工資的最好方法,就是“協助廠商賺錢”,只要有錢賺廠商就會釋放工作機會,也就會因為爭取員工而提升工資和福利。這個道理就和養雞一樣,只有“當母雞吃得好”時,才會下更多的蛋,而不是採用“殺雞取卵”方式。
樓上也陷入理想的經濟學
就是「企業獲利後一定會創造就業」
但也要澄清的是基本工資沒那麼簡單
不過政府最簡單
找雙方人馬吵一吵
加起來除以二就好了
又是那種遇見自己不喜歡
就開始質疑對方身分的人
1999年到2009年間,台灣人的實質GDP成長了17.5%但薪資卻是4.3%的負成長。經濟成長的果實被誰偷走了?2008年的GDP中47%給了受雇者當薪資,5%繳稅,都遠較日、美、法、英、德等主要國家低;而企業盈餘卻吃掉了GDP的48%,遠較上述國家高。
企業盈餘一部份來自於租稅減免,而且偏厚對促進就業貢獻很小的高科技產業。2004年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為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的14.8%;而某家晶圓代工龍頭廠商在2005年盈餘934 億元,繳稅金額卻僅有2 億元(盈餘的0.2%)!2007年時,當過股王的聯發科稅率僅4.2%,最愛台的奇美僅5%,台積電也僅9.6%,而其他產業的營業稅則高達25%。賺錢較難的傳統企業反而要繳較高的稅賦,這不是在逼迫(或暗示、縱容)他們剝削員工的工時和薪水嗎?
劫貧濟富導致稅基流失,而政府也樂得以沒有財政能力為藉口,推卸政府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方面該承擔的責任。2012年台灣的稅率僅佔GDP的8.4%,遠低於新加坡的13.4%、香港的13.9%和韓國的25.6%,更遠遠低於北歐國家的43 ~ 49%,歐洲的40% ~ 50%左右,以及美國的42%。稅率低,得到好處的不是該被扶助的人,而是富人──由於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並壓低各種資本利得稅,全國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有15位全年所繳稅額不及總所得1%,甚至有8位免繳稅。
財源不足使得政府開始推卸該承擔的政府責任與服務,並帶頭將編制內員工改為退休福利薄弱的約聘僱人員,甚至再改為工作更加沒保障的非典型就業。2012年政府支出所佔GDP的比例為16%,低於新加坡的17%和香港的17.3%,更遠低於韓國的33%和日本的42%,更遠遠低於丹麥的58.4%、法國的56.2%,以及英國的51.2%和美國的42.2%。表面上以節省支出為藉口,實際上卻在規避政府應負起的責任,包括財富重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等。
政府劫貧濟富,把錢挪給了企業主;繼而規避責任,任由勞工被迫休無薪假、失業而無社會保險,低薪而無社會福利,因此受薪階級為了溫飽而只好冒著過勞死的風險去加班,日子過不下去就燒炭自殺。
以上節錄自此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5305
另產業升級的策略與案例,可參考該書第11~13單元。
說這麼多
政府不知道嗎?
臺灣有不少勞工運動者最喜歡講“企業獲取了大部分的利潤”,而勞工所得到的,相較於企業的所得似乎偏少。這是事實,但是經營企業也是冒著相當的風險,環顧歷史也有相當多的企業倒閉,所以企業主得到較多的利潤是合理的。如果你不服氣,你自己來當老闆試試看! 許多企業有年終獎金制度,賺錢企業的年終獎金最高可以到達二十幾個月的薪資。因此,要想提升工資的最好方法,就是“協助廠商賺錢”,而不是“殺雞取卵”,因為“趕走企業”對社會、國家、人民都沒有好處。。
如果社會產生“仇富心態”,最終結果讓“富人移民國外”、“企業外移國外”,將會導致更多的失業人口。今天臺灣經濟問題的發生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產業的大量外移!在產業外移之後(台商在大陸東南沿海雇用的大陸員工,大約為1,700萬人,光是鴻海一家就雇用了大約100萬的大陸勞工),勞工會大量失業,然後勞工減少消費,導致商店物流等的生意蕭條,進而影響全國的經濟狀態。
勞工沒有承擔風險嗎?
在理想的經濟學中
不能存活的企業應該淡出市場
受雇的勞工也同樣沒有工作
然而
現在很多公司不願意付出相對應的成本
就變成台灣現在這樣
根據樓上那位匿名者的言論“不能存活的企業應該淡出市場”!我完全同意這樣的言論。相同的“賺取最低基本工資的勞工也應該被市場淘汰”,因為賺取基本工資的勞工,都是沒有技能的勞工。市場上有特別技能的勞工,沒人是賺取基本工資的。根據“勞運團體”的訴求“企業應該升級,好提升勞工的工資”的論調,基本工資更應該取消,這樣才能讓那些沒有技能的勞工尋求“技術升級”。在世界村的競爭中,就該讓那些沒有技能的勞工被淘汰。
基本工資英文為「living wage」,也就是「維生」所須的薪資。個人以為,即使洗碗工、搬運工等某些職務不需要特殊技能(其實或許有但不為人知),這社會總還是需要他們,當其無法維生時,相關產業又要如何運作?另提供兩篇文章的觀點供參考~
__
……根據盧騷的「社會契約論」,政府權力來自於每一個民眾一票這樣地捐出來的權力,當然老百姓要問:政府有沒有公平地照顧到每一個人……
……諾貝爾獎得主應該都已經是張五常不敢挑剔的經濟問題專家了,怎麼還可以對同一個人的經濟政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因為經濟學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算出一堆數字,經濟政策則是在真實世界裡劫貧濟富,讓人無以維生,讓人沒有意願生小孩……
節錄自「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1.html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2_05.html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3.html
__
……另一方面,勞工關心勞動貧窮化問題,因此主張提高基本工資。問題是:除非同時提高勞工的產值,否則提高基本工資反而可能讓企業界更加不願意聘僱正式員工,而使得非典型就業問題更加猖獗(實質上勞工反而受害)。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就跟中老年人工作保障完整有關:這些工作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是合理的,在不景氣時便成資方的成本降不下來,只好靠僱用非典青年來降低成本,維持對外的產業競爭力──歐洲青年失業的主要幫兇,竟然就是他們的父母、叔伯。
社會問題總是盤根錯節,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實際上或許糾葛著一大團比什麼都嚴重的潛在問題,隨時等著爆發。當媒體競相比賽嘩眾取寵與白癡的程度時,閱聽人很難不去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忽略攸關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
節錄自「從歐債危機看台灣的核心問題」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1224.html
基本工資英文為「living wage」,也就是「維生」所須的薪資。個人以為,即使洗碗工、搬運工等某些工作不需要特殊技能,這社會總還是需要他們,當他們無法維生時,相關產業又要如何運作?另提供兩篇文章的觀點供參考~
__
……根據盧騷的「社會契約論」,政府權力來自於每一個民眾一票這樣地捐出來的權力,當然老百姓要問:政府有沒有公平地照顧到每一個人……
……諾貝爾獎得主應該都已經是張五常不敢挑剔的經濟問題專家了,怎麼還可以對同一個人的經濟政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因為經濟學是在各種假設條件下算出一堆數字,經濟政策則是在真實世界裡劫貧濟富,讓人無以維生,讓人沒有意願生小孩……
節錄自「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1.html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2_05.html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11/3.html
__
……另一方面,勞工關心勞動貧窮化問題,因此主張提高基本工資。問題是:除非同時提高勞工的產值,否則提高基本工資反而可能讓企業界更加不願意聘僱正式員工,而使得非典型就業問題更加猖獗(實質上勞工反而受害)。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就跟中老年人工作保障完整有關:這些工作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是合理的,在不景氣時便成資方的成本降不下來,只好靠僱用非典青年來降低成本,維持對外的產業競爭力──歐洲青年失業的主要幫兇,竟然就是他們的父母、叔伯。
社會問題總是盤根錯節,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政策,實際上或許糾葛著一大團比什麼都嚴重的潛在問題,隨時等著爆發。當媒體競相比賽嘩眾取寵與白癡的程度時,閱聽人很難不去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忽略攸關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
節錄自「從歐債危機看台灣的核心問題」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1224.html
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財經政策實際上在徹底改變美國這個民主國家的民主化程度:急遽擴張的財富集中現象使得 top1% 的人變成新興的領主,而其他 top 9% 的人變成他們的騎士與僕役,它們一起吞食掉所有經濟成果的果實;而較低所得的 90%已經變成新的奴隸階層,無法跟新領主一起分享社會進步的果實。這是一個以「市場」為名的新封建制度,假如這個問題不積極地加以解決,社會的衝突有可能再度擴大,以致於興起一波新的革命。
另一方面,台灣最近一直想學韓國和新加坡,但是韓國的貧富差距直追印度,而新加坡更是誇張到比第三世界更不像樣。只看 GDP 沒有多大意義,甚至還可能很扭曲。要不要學韓國和新加坡,還得要看你的所得是在 top10% 還是在其他的 90%。如果只管 GDP 而不管分配,你可能當了奴隸還替封建貴族鞠躬稱謝!
節錄自「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9/blog-post.html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 shall use the card picture
from the Rider-Waite Deck. Does this imply that all the possible emotions of a human being can
be coated in 78 playing card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mdKPKD9X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