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知性與感性的女主人─葉明蘭
2010年11月,公視主播葉明蘭從製作人陳信聰手中接下主持棒,思緒清晰、擁有條分縷析的好口才的葉明蘭主播,將與現場來賓,針對重要的公共議題剖析時事。從了解開始,慢慢找出可以讓社會更好的具體作法。
大學畢業後,葉明蘭即踏入新聞圈,從地方新聞記者開始,接著北上,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從新聞前輩的身上學習,葉明蘭要求自己挖掘新聞真相的同時,更要注意如何不偏頗報導。
同事們眼中的葉明蘭,自我要求高,然而待人謙和,絲毫沒有架子。或許是常保旺盛的學習心,或許是因為經濟系的背景,葉明蘭總是能迅速處裡各種複雜的資料,衝鋒陷陣的記者生活,葉明蘭的腳步始終堅定不慌亂。
公視資深記者出身,葉明蘭謙虛地說:「從事新聞工作越久,就越發清楚,媒體對觀眾的影響力,相當巨大,也更要求自己,資訊的嚴謹與中立。」
打開現在的電視頻道,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談話性節目,但仔細去觀察,卻讓人不免遺憾,節目中的來賓,大多是能言善道的名嘴,卻鮮少專業人士。「有話好說」自開播以來,一直堅持在每個主題上,邀請到最了解背景的專業人士,縱使有立場看法不同,也能透過節目,提供觀眾更多的資訊以做判斷。
而這次葉明蘭接下主持棒,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稱職的主人,讓每一個上節目的來賓,能夠將他所知,理性平和盡情透過螢幕傳達給每個收看節目的觀眾,正視不同立場背後的價值觀,並且務實地提出具可行性的建議。
在對立中展開對話、在喧囂中相互理解
從「2100」到「大話新聞」、從「文茜小妹大」到「頭家來開講」,台灣幾乎每個新聞台都有談話性節目,而且政治光譜也都非常明顯。在這樣情況下,為什麼一向以清流自居的公共電視,還要在這時候增加一個討論時事的談話性節目?
理由很簡單:我們認為理想的談話性節目(尤其是公共議題)應該提供觀眾三項服務:客觀有用資訊、多元進步觀點以及不同立場的相互對話。而在藍綠對立的台灣社會,能否適時出現一個可能落實上述指標的談話性節目,無論是對現在媒體的困境或是未來台灣民主的深化,都將產生關鍵的影響。
面對觀眾對商業媒體的日益不滿,公視再也不能迴避人民託付的責任。公視法第一條清楚載明成立公視的目的是:「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以及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如今公視的迫切責任是:立即建構一個不帶政治偏見、能相互理性對話以及提供多元進步觀點的溝通平台。
「有話好說-新聞論壇」正是公視實踐上述想法的第一步,透過現場來賓與雙向互動的視訊對談,打造讓所有人平等理性對話、相互理解的討論平台。
每週一到週五晚上七點到八點,正當商業台早淹沒在各自表述的立場時 ,公視「有話好說」從傾聽做起,成為一個重要改變的開始。
「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 陳信聰
理由很簡單:我們認為理想的談話性節目(尤其是公共議題)應該提供觀眾三項服務:客觀有用資訊、多元進步觀點以及不同立場的相互對話。而在藍綠對立的台灣社會,能否適時出現一個可能落實上述指標的談話性節目,無論是對現在媒體的困境或是未來台灣民主的深化,都將產生關鍵的影響。
面對觀眾對商業媒體的日益不滿,公視再也不能迴避人民託付的責任。公視法第一條清楚載明成立公視的目的是:「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以及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如今公視的迫切責任是:立即建構一個不帶政治偏見、能相互理性對話以及提供多元進步觀點的溝通平台。
「有話好說-新聞論壇」正是公視實踐上述想法的第一步,透過現場來賓與雙向互動的視訊對談,打造讓所有人平等理性對話、相互理解的討論平台。
每週一到週五晚上七點到八點,正當商業台早淹沒在各自表述的立場時 ,公視「有話好說」從傾聽做起,成為一個重要改變的開始。
「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 陳信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