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薄熙來遭連根拔起!改革開放路線確立?
妻涉殺英商!薄黨職全撤!中國邁向法治正途?

來賓: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賴怡忠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 劉世忠




薄熙來遭連根拔除,中共意在打左?



薄熙來唱紅打黑路線沒有市場?



薄熙來事件後續影響(對台更溫和?)



高官犯法照樣嚴辦?中國邁向法制正途?

10 則留言:

  1. 難道真的如匿名者說的:「主持人已經說過了公共電視是有預設立場。」嗎?
    (該匿名者2012.3.1晚間21:57回應在「我們還要欺負蘭嶼多久?」,現在很流行用問句,也東施笑顰一下)

    先看一下兩位來賓代表的法人:
    1.「新台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為辜寬敏先生所創立,由吳榮義先生擔任董事長,陳師孟先生擔任副董事長。(摘自該公司簡介)

    2.「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執行委員會執行長鄭麗君,國際組召集人賴怡忠、法政組召集人徐永明。(摘自該法人「組織架構」)

    即使主持人不便、或不想否認「有預設立場」這句話,但我沒親耳聽到主持人說這句話,我仍然認定主持人沒說過這句話。
    不過,我覺得匿名者說:「公視是有預設立場的」,對公視的其他節目不大公平。

    公共電視製作的政論或時事評論節目,應該拉大格局,隨時保持平衡客觀。
    否則,越來越讓人覺得與民視、三立同質性很高,遑論與NHK、BBC甚至KBS一較特色。
    公視的觀眾,橫跨很寬的光譜,絕不只是集中於某一區塊。

    要「影響或吸引」中間的、大多數的觀眾,吸引他們對時事有深化的思考,才能把格局弄大;珍惜貴節目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況且製作節目的資源,也是來自各種光頻率的人(最起碼,「基金」裡的公資源(稅)就是這樣)。以「對客戶負責」的角度來說,也應該有宏觀的格局。

    即便您心中有所偏好(誰沒有呢?想1999年的時候,我也蠻偏好現在住在2.2坪裡面的人),也請在邀請來賓、討論議題時注意平衡。

    否則不平衡、不對稱的操作方式,只給予「喜好的一方」較多的「近用權」,

    嗯,有沒有一點很像「置入」的感覺?

    回覆刪除
  2. 前天這節目也有預設立場,談護士問題都只找女性來賓,擺明了性別歧視。不過那兩個老小護士都是和信醫院,辜家好像是藍色立場...

    回覆刪除
  3. 不是所有議題都一定要找藍營代表跟綠營代表。

    談薄熙來問題,關鍵在於懂不懂,而不是藍不藍,或是綠不綠。鬼才知道和信護士是藍的還是綠的。

    除非是藍綠有很清楚的立場差異,或是談國內較為敏感的政治議題,否則實在不必什麼議題都去檢驗來賓的政治立場。

    不過話說回來,這集這兩個來賓的見解似乎不算高明。

    回覆刪除
  4. 什麼是立場?
    難道立場只有藍綠嗎?

    守法是不是一種立場?
    廢死刑是不是一種立場?
    環境優先是不是一種立場?

    為什麼到了公共電視
    還是一直在用藍綠的思維?

    政治是什麼?
    政治是「權力的再分配」
    不是藍綠
    不過真的懂的人不多

    回覆刪除
  5. 會說媒體應該要「沒有立場、公正、客觀」才是好媒體的人
    是沒有花心思了解媒體才會說出口的

    今天公共電視的立場應該是要受大家檢驗
    如「讓弱勢發聲」符不符合公共價值?
    這不就是偏袒弱勢了嗎?
    這種立場不行嗎?

    回覆刪除
  6. 「公廣集團新聞編採人員秉持正確、公正之基本立場...並真實、完整報導所有公共議題」

    「採訪對象務求周延,應力求報導面之多元、公平與完整」

    「應公平報導社會各種意見,不可預設立場,亦不得強化黨派、省籍統獨立場...」

    --引自公廣集團新聞專業倫理規範。

    我認為:以上這些,是要建立「宏觀的新聞觀點」、引導觀眾「進入深化思考,但不加框架」、「能吸納各種多元觀點,逐步揉和」的基本功。

    如果凡一事件,非我族類(包括本集節目的「中國」或「核電」或「中科四期」甚或「總統」還有...?),就直接用「簡單邏輯」批判之,還要強調別人不了解媒體、還要扯到顏色,那也就隨在你了。

    「立場」當然可以有,但是在公視,製作公視的新聞節目,應該要把上面那個撈啥子的規範放在第一位。

    至於自己的立場,請您自己享用就可以了。每個人都有一個。

    回覆刪除
  7. 照你這樣說什麼才是真正的中立客觀?

    以藍綠為例
    是否雙方來賓都要各請一個才是中立?
    還是雙方發話時間要一樣才是中立?
    還是以最後一次大選投票比例結果而各請每一政黨人數才是中立?

    這樣的中立有意義嗎?
    講難聽一點
    為何卓越新聞獎這一二年開始不頒給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很多新聞專題節目真的有比較差嗎?
    還是評審委員期待公共電視需要再什麼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回覆刪除
  8. 上述的言論
    是不是要直到馬凱批評政府用油電價操控選舉
    「油電價操控選舉」才是公正客觀?
    在馬凱批評之前
    「油電價操控選舉」就是不公正不客觀?

    回覆刪除
  9. 節目的「敵人」,在貴節目製作者的自己心中,不在批評的觀眾這裡。

    我只是一個貴節目的長期觀眾而已,我的觀感,也只是一人的觀感;是不是趨近「社會觀感」?大概也無法得知。

    「中立」的節目,是怎樣的節目,請仔細看看公廣的專業倫理規範,把它放在心中,隨時拿它出來量一量,可能比較會靠近「中立」一點。
    (消遣一下,那撈啥子的規範,寫得真有願景,好像新聞學教科書內容濃縮而成的)

    馬凱是誰?林中斌是誰?趙春山是誰?王丹是誰?蘇起又是誰?誰是藍?誰是綠?誰是紅?誰是橙?

    誰對中國(或大陸地區)真正瞭解過、深入研究過他們結構的,就是這樣題目的解析好手。(或許這樣的來賓,根本認為薄熙來事件是單一事件,扯到改革開放及法治進步真是跳太遠)

    這集的兩位,如果您一定要說他們「就是」這樣的來賓;好罷!您高興就好。

    作節目的理想和願景高一點時,心中才不會低層次的懷疑,作節目時才不會低層次的操作;
    外面嚕唆的觀眾,才不會吱吱嘎嘎亂叫或轉頭就走,也才有更多的「讚」跟在您的後面當背影。

    回覆刪除
  10. 從頭到尾到底哪一句話說他們「就是」這樣的來賓?

    這次的後半部很趕,所以可以邀請的不多
    有看政論節目的就知道很多人已經被邀請走了

    其實也希望有話好說不要以收視率看齊
    像上半場未來台電董事長人選沒有辦法做論述
    下半場又要表達這些人對於薄熙來事件西方媒體的觀點
    那不如去做「時論公論 」比較快

    有話網講可以不要在 20 分鐘的時候說「時間已經快到了嗎?」

    回覆刪除